近年来,政府部门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各种扶持培育政策。而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上游产业,同步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
1、行业行政监管机构
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是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负责拟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价格总水平调控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政策,承担投资综合管理职责;工信部主要负责组织研究及拟定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及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组织拟订并实施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是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主要全国性自律组织。主要的职责为行业协调、自律性管理、开展行业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协助政府组织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以及代表会员单位向政府部门提出产业发展建议和意见等。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锂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材料,而锂电池最终应用于电动汽车、3C、储能等领域,因此受下游行业政策的影响较大。下游行业相关政策情况如下:
时间 |
发文单位 |
文件名 |
相关内容 |
2020.11 |
国务院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 展 规 划( 2021—2035年) |
从技术创新、制度设计、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步伐。规划明确到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 20%左右;2035 年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促进关键系统应用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的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推进加氢基础建设;深化开放合作。 |
2020.10 |
工信部 |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鼓励梯次利用企业研发生产适用于基站备电、储能、充电等领域的梯次产品,鼓励采用租赁、规模化利用等便于梯次利用产品回收的商业模式。 |
2020.9 |
国 家 发 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 |
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新增长极的指导意见 |
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换电站的建设,提升高速公路,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公共停车位的快速充电/换电的覆盖率。 |
2020.6 |
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 |
明确了 2019 年度、2020 年度、2021
年度、2022 年度、2023 年度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12%、14%、16%、18%。2024 年度及以后年度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公布。 |
2020.4 |
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 |
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 知 |
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 2022 年底。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原则上2020-2022 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 |
2019.5 |
交 通 运 输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2 部委 |
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 年) |
推进绿色车辆规模化应用,进一步加大节能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力度,完善行业运营补贴政策,
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车辆和违法违规生产的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车。 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力度,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资金逐步转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环节。 |
2019.3 |
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 |
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
适当提高技术指标门槛,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的优质产品;降低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货车补贴标准。促进产业优胜劣汰,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
2018.6 |
国务院 |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
2020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 200 万辆左右。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重点区域使用比例达到 80%;重点区域港口、机场、铁路货场等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主要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2020 年底前,重点区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
2017.9 |
国 家 发 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 |
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集中攻关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意义的储能技术和材料,
围绕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总体目标,开展储能原理和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和回收技术研究;拓展电动汽车等分散电池资源的储能化应用,探索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通讯基站电池等分散电池资源的能源互联网管控和储能化应用。 |
2017.9 |
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 |
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 |
对传统能源乘用车年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达到 3 万辆以上的,从 2019 年度开始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其中 2019、2020 的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 10% 和 12%。 |
2017.7 |
工信部 |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7 年版) |
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被列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 |
2017.4 |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 |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
到 2020 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 200 万辆,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 300 瓦时/公斤以上,力争实现350
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 260 瓦时/公斤、成本降至 1 元/瓦时以下。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 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 350 瓦时/公斤。开展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实现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 |
2017.2 |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 |
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
到2020 年,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 260 瓦时/公斤、成本降至 1 元/瓦时以下,使用环境达-30℃到 55℃,可具备 3C 充电能力。到 2025 年,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单体比能量达 500 瓦时/公斤;到 2020 年,动力电池行业总产能超过 1,000 亿瓦时,形成产销规模在 400 亿瓦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到 2020 年,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及零部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
2016.12 |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 |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
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材料领域,提升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富锂锰基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安全性、性能一致性与循环寿命。 |
2016.12 |
国务院 |
“ 十三五” 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
公共机构率先淘汰老旧车,率先采购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中央国家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比例提高到 50%以上,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要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 |
2016.11 |
国务院 |
“ 十三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
实现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完善动力电池研发体系,加快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建设,突破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等技术瓶颈。在关键电池材料、关键生产设备等领域构建若干技术创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负极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电解液技术。 |
2015.5 |
国务院 |
中国制造 2025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位列十大重大领域。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
2015.3 |
交通运输部 |
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 |
至 2020 年,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的总量达到 30 万辆;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新增或更新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30%;京津冀地区新增或更新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35%。到 2020 年, 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达到 20 万辆,新能源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共达到 10 万辆。 |
2014.7 |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 |
贯彻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推进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使用新能源汽车。 |
2013.4 |
国家发改委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修正) |
鼓励类产业: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能量型动力电池组(能量密度≥110Wh/kg,循环寿命≥2,000 次),电池正极材料(比容量≥150mAh/g,循环寿命 2,000 次不低于初始放电容量的 80%)。 |
2012.6 |
国务院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
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到 2020 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 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 500 万辆。到 2020 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 300 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 1.5 元/瓦时以下;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 |
为保证政策的可行落地,维护和引导新能源汽车的有序稳步发展,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走向市场化:
时间 |
发文单位 |
文件名 |
主要内容 |
2020.12 |
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 |
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
明确 2021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 2020 年基础上退坡 20%,对公共交通等领域车辆电动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补贴标准在 2020 年基础上退坡 10%;并未设置过渡期,从 2021 年 1 月 1 日执行;对安全质量管理更严格;对插电式混动(含增程式)汽车试验方法进行了改变;总体思路体现了“扶优扶强,淘汰弱小企业,稳中求胜”。 |
2020.7 |
工信部、农业部、商务 部 |
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 通知 |
通知 2020 年 7 月—12 月将在国内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参与活动车型共计 16 款,售价最低不到 3万元,企业还承诺在扣除国补基础上,给予一定让利。 |
2019.10 |
工信部 |
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
进一步明确了低油耗乘用车的定义。降低了低油耗乘用车核算新能源汽车积分达标值的基数。建立企业“传统能源乘用车节能水平”与“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结转”的关联关系。多措并举,进一步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 |
2019.6 |
财政部、税务总局 |
关于继续执行的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公告 |
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对购置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自 2019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
2019.3 |
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 |
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
新政策补贴标准提高,补贴金额下降,实行差异化的补贴政策:纯电动车续航 400 公里以上的车型补贴下调 50%;续航里程 250-400 公里的车型补贴下调45%-60%不等;低于 250 公里续航的车型将不再享有补贴;插电混动车补贴下调约 55%。 |
2018.7 |
财政部 |
关于节能新能源车船享受车船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
对于符合条件的纯电动商用车、插电式(含增程式)
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商用车免征车船税。纯电动乘用车和燃料电池乘用车不属于车船税征税范围,对其不征车船税。 |
2018.2 |
财政部 |
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
新政策补贴标准提高,补贴金额下降,实行差异化的补贴政策:纯电动车续航 150-300 公里车型补贴分别下调约 20%-50%不等,低于 150 公里续航的车型将不再享有补贴;续航里程 300-400 公里及 400 公里以上车型,分别上调 2%-14%不等(2018 年 2 月 12 日至 2018 年 6 月 11 日为过渡期)。 |
2017.12 |
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科技部 |
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 |
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通过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实施管理。 |
2016.12 |
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 |
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 知 |
提高推荐车型目录门槛并动态调整,改进补贴资金拨付方式;在保持 2016-2020 年补贴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调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分别设置中央和地方补贴上限,其中地方财政补贴(地方各级财政补贴总和)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 50%(详细方案附后)。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各类车型 2019-2020 年中央及地方补贴标准和上限,在现行标准基础上退坡 20%。 |
2015.4 |
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 |
关于 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 |
四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中央财政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实行普惠制; 2017-2020 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其中:2017-2018
年补助标准在 2016 年基础上下降 20%,2019-2020 年补助标准在 2016 年基础上下降 40%。 |
更多深度内容,请查阅观研报告网:
《2021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分析报告-行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评估》
《2021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行业现状与发展商机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