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我国照明及智能前装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照明及智能前装行业在政府宏观调控及行业自律组织的规范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主要职责如下所示:

行业主管部门

简介

国家发改委

负责产业政策的制定,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指导行业结构调整,产品开发和推广的政府指导、项目审批和产业扶持基金的管理等。

国家工信部

负责制定行业技术法规、行业标准、行业政策、行业规划,对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调控,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国家商务部

负责拟定国内贸易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拟定国内贸易发展规划;研究拟定规范市场运行、流通秩序和打破市场垄断、地区封锁的政策;组织产业损害调查; 促进现货仓单市场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照明及智能前装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格局现状与未来动向研究》显示。在照明行业,行业自律组织主要包括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照明学会等;在智能前装行业,行业自律组织主要包括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器附件及家用控制器分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等。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行业主要自律组织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行业自律组织

简介

照明行业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是由照明电器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 其主要职责包括提出制订行业规划、政策、立法等方面的建议;开展行业调查统计,收集和发布行业信息;参与制订和修订行业的产品标准;与国外同行业及相关组织建立联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

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隶属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照明电器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标准的计划并负责组织落实及管理工作;研究和提出行业的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草案、修改意见和参加表决;承担本专业国家、行业标准的宣讲、解释及技术咨询。

中国照明学会

中国照明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性一级学会,其主要任务是:在照明领域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编辑出版照明科学技术书刊、普及照明科技知识,促进国内外照明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加强科技工作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科技项目评估论证和举办照明科技博览会。

中国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与应用联盟

中国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与应用联盟是由国内150多家LED企业、照明企业以及行业协会、标准化组织、检测机构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其职责是以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建立行业发展协调机制;同时推动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

智能前装行业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器附件及家用控制器分会

协会的主要职责是定期提供行业信息资料、组织行业的科技开发、开展国际交流和展览活动等。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是开展通信技术领域标准化活动的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 体。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移动互联网应用和终端技术工作委员会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术语定义、需求、架构、协议、安全的研究及标准化;各种形态终端的能力及软硬件、接口、融合、共性等技术和终端周边组件、终端安全的研究及标准化。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CSHIA)成立于2012年,由在中国从事智能家居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生产、经营、销售单位及有关社团组织共同成立的智能家居技术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CSHIA)致力于建立行业产品、技术、施工等标准,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和技术交流、市场调研、产品服务展示、行业自律、监督检测和咨询服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智能家居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序号

名称

实施时间

发文机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2020 年 11 月

国务院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2019 年 1 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2018 年 12 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18 年 10 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17 年 11 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 年 6 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14 年 12 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014 年 3 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

9

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

2009 年 9 月

国家质检总局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行业主要政策

       照明及智能前装行业主要涉及的产业政策如下:

政策文件

出台时间

发布部门

相关内容

《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 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

2021 年

住建部等十六部委

2025 年底,构建比较完备的数字家庭标准体系;新建全装修住宅和社区配套设施,全面具备通信连接能 力,拥有必要的智能产品;既有住宅和社区配套设施,拥有一定的智能产品,数字化改造初见成效;初步形成房地产开发、产品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有序发展的数字家庭产业生态;健康、教育、娱乐、医疗、健身、智慧广电及其他数字家庭生活服务系统较为完善。

《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

2020 年

国务院办公厅

积极开展消费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丰富 5G 技术应用场景,加快研发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超高清及高新视频终端、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医疗电子、医疗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增强新型消费技术支撑。

《建筑照明设计标 准(征求意见稿)》

2019 年

住建部

提高灯具的能效值、照明功率密度限值等节能指标;增加健康照明技术内容;增加照明舒适度、蓝光危害、频闪等技术指标;增加智能照明控制技术内容;增加直流照明技术内容;结合实际应用调整标准各部分技术内容。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

2019 年

国家发改委

高效节能电光源(高、低气压放电灯和固态照明产品)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城市照明智能化、绿色照明产品及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智能家居列为鼓励类。

《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

2019 年

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

支持绿色、智能家电销售。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明显的新型绿色、智能化家电产品销售,给予消费者适当补贴。

《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2018 年

国务院

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引领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等领域消费品标准制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力度。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创新领跑者指标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衔接机制,加大绿色产品标识认证制度实施和采信力度。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 案》

2018 年

教育部、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等八部委

严格按照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落 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 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加快消除“大班额” 现象。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 100%。

《“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2017 年

科技部

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 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 为重点,推动跨界技术整合,抢占先进电子材料技术的制高点。

《半导体照明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 年

发改委

推动系统集成发展,加强半导体照明产业跨界融合。 推进半导体照明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促进智慧 照明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撑智慧城市、智慧社区、 智慧家居建设。推动半导体照明与装备制造、建材、 文化、金融、电子、通讯行业深度融合,在技术研发、示范应用、标准制定等方面协调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向高端应用升级。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

2017 年

工信部

支持智能传感、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中的应用,提升家电、智能网络设备、水电气仪表等产品的智能水平、实用性和安全性,发展智能安防、智能家具、智能照明、智能洁具等产品,建设一批智能家居测试评价、示范应用项目并推广。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17 年

国务院

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家居建筑系统的融合应用,提升建筑设备及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研发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家庭互联互通协议、接口标准,提升家电、耐用品等家居产品感知和联通能力。支持智能家居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

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 划》

2016 年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环保部四部委

推动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加快大尺寸外延芯片制备、集成封装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硅衬底 LED 技术产业化,推进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 源)、生产型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设备(MOCVD) 等关键材料和设备产业化,支持 LED 智能系统技术发展。大幅提高空调、冰箱、电视机、热水器等主要用能家电能效水平,加快智能控制、低待机能耗技术等通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中国制造 2025》

2015 年

国务院

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烟煤行业相关政策:推动煤炭集约高效开发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烟煤行业相关政策:推动煤炭集约高效开发

为促进无烟煤清洁高效利用,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有条件地区生物天然气进入管网,因地制宜推进乡镇集中供热,优先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供暖,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氢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氢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

为推动绿氢的生产和应用,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提出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耦合发展,打造低碳循环的煤炭高效转化产业链,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2024年11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柴油行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生物柴油等绿色燃料

我国及部分省市柴油行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生物柴油等绿色燃料

为推动柴油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客运船舶重大改建政策,实施新能源船舶优先靠离泊等激励措施,保障电力、LNG、生物柴油、绿醇等能源供应能力。

2024年11月0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能源行业相关政策:加强数据中心智慧能源管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能源行业相关政策:加强数据中心智慧能源管理

为推动智慧能源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电信企业要加强与工业、交通、能源等企业协同,促进移动物联网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智能电网等领域融合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2024年11月0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制定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标准规则

我国及部分省市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制定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标准规则

为促进锂电池技术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发布的《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抓紧制定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光伏拉晶产品等能耗限额标准和通信基站等能效标准,完善配套检测方法,推动能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4年10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标准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比如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加快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管理,落实梯次利用企业主体责任,鼓励采用租赁、规模化利用等便于梯次产品回收的商业模式,促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规范发展。

2024年10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行业相关政策:提升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行业相关政策:提升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为加强稀土保障能力,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新材料领域,开展共伴生矿与尾矿集约化利用、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稀土、稀有金属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2024年10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相关政策: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相关政策: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是以生物质及其加工转化成的固体、液体、气体为燃料的热力发电技术,其发电机可以根据燃料的不同、温度的高低、功率的大小分别采用煤气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燃气轮机和汽轮机等。

2024年10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