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我国智慧供热节能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智慧供热节能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研究》显示,供热节能行业的主管部门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城镇供热协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计量协会等行业协会。上述监管部门及协会组织主要职责分别如下:

       (1)所属行业主管部门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负责制定和调整行业产业政策,审批和管理行业相关投资项目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负责市场综合监督管理,监督管理市场秩序,同时统一管理计量工作、推行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计量制度,规范、监督商品量和市场计量行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负责规范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秩序,研究拟订城市建设的政策、规划并指导实施,并同时承担推进建筑节能、城镇减排的职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加强和改善工业和通信业行业管理,强化工业和通信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以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等。

       (2)所属行业自律组织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主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的研究和制订以及制订修订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同时推进供热行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参与和组织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鉴定和推广应用等。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智慧供热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提高城镇供热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城镇供热系统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规范行业产品市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供热(冷)计量工作委员会:汇集供热(冷)计量产业链_上积极进取的优质资源,形成有利供热(冷)计量及收费健康发展的产业氛围及协调机制,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并持续推动集中供热(冷)领域按计量收费政策的实施、政策法规的完善。中国计量协会热能表工作委员会:通过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促进热量表行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等。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指导性政策

       (1)主要法律法规

文件名称

发布机构

颁发时间

《关于发布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的公告》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19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201810月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201810月修正

《关于取消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加强后续监管工作的通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189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国务院

20183月修正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国务院

20088

《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

住建部

20086

《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检总局

200712

《计量器具新产品管理办法》

国家质检总局

2005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行业主要指导性政策

文件名称

发布机构

颁发时间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

202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20207

《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生态环境部、银保监会、全国工商联

20205

《关于做好2019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

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

20194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

发改委

20192

《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贏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务院

20187

《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

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委

201712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

201612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改委、能源局

201612

《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

住建部

2016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

20162

《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

2016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国务院

20138

《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

财政部、住建部

20111

《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

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

20102

《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原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等八部委

2003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烟煤行业相关政策:推动煤炭集约高效开发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烟煤行业相关政策:推动煤炭集约高效开发

为促进无烟煤清洁高效利用,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有条件地区生物天然气进入管网,因地制宜推进乡镇集中供热,优先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供暖,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氢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氢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

为推动绿氢的生产和应用,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提出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耦合发展,打造低碳循环的煤炭高效转化产业链,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2024年11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柴油行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生物柴油等绿色燃料

我国及部分省市柴油行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生物柴油等绿色燃料

为推动柴油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客运船舶重大改建政策,实施新能源船舶优先靠离泊等激励措施,保障电力、LNG、生物柴油、绿醇等能源供应能力。

2024年11月0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能源行业相关政策:加强数据中心智慧能源管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能源行业相关政策:加强数据中心智慧能源管理

为推动智慧能源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电信企业要加强与工业、交通、能源等企业协同,促进移动物联网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智能电网等领域融合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2024年11月0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制定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标准规则

我国及部分省市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制定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标准规则

为促进锂电池技术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发布的《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抓紧制定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光伏拉晶产品等能耗限额标准和通信基站等能效标准,完善配套检测方法,推动能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4年10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标准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比如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加快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管理,落实梯次利用企业主体责任,鼓励采用租赁、规模化利用等便于梯次产品回收的商业模式,促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规范发展。

2024年10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行业相关政策:提升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行业相关政策:提升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为加强稀土保障能力,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新材料领域,开展共伴生矿与尾矿集约化利用、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稀土、稀有金属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2024年10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相关政策: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相关政策: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是以生物质及其加工转化成的固体、液体、气体为燃料的热力发电技术,其发电机可以根据燃料的不同、温度的高低、功率的大小分别采用煤气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燃气轮机和汽轮机等。

2024年10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