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石化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石化行业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行业发展方式依然较粗放,发展质量较国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石化产业绿色发展方面仍存在企业布局分散入园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及绿色产品自主保障能力较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及绿色核心技术和装备有待突破,行业绿色标准尚需完善及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缺失等问题。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预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跨越,2016年7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组织制定了《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显著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有所提高。2017年5月,石化联合会在《计划》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石化企业及重点园区,编制完成了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绿色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即《废水治理行动计划》、《废气治理行动计划》、《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行动计划》、《安全管理提升行动计划》、《节能低碳行动计划》、《石油和化工园区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为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在石化联合会推进行业绿色发展的持续努力下,2017年12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两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更高的层面完善行业绿色标准,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针对制约石化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指导意见》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优化石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规范园区发展。充分考虑国家、区域石化产业布局规划要求,结合区域内产业特色。三是加快升级改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实施从基础设计至生产运营阶段全流程工艺、技术和装备不断升级进步,从源头上减少三废产生。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围绕下游关系民生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清洁油品、环保溶剂油等绿色石化产品。五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一批绿色制备、末端治理、能量系统优化等技术。六是健全行业绿色标准。加快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标准制定与实施,适时将石化产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纳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适时发布《绿色石化工艺名录》《绿色石化企业名录》,树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绿色标杆,引领全行业提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石化产业绿色发展,首先企业发展要实现绿色化。因此,为增强企业参与感,力促企业与政府共同推进行业绿色发展,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转变,《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行业升级改造。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从基础设计到生产运营阶段,全流程推动工艺、技术和装备不断升级进步,加强企业精益管理,从源头上减少三废产生,实现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转变。
为有力保障石化产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严格贯彻落实《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确保产业布局科学合理。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修正)》,对应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依法依规予以取缔和关停。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行业绿色升级改造、绿色产品发展、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战略联盟、创新示范基地给予支持。加大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的支持力度,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等方面依法依规建立绿色通道。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增强企业绿色发展主体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环保的红线意识,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2、多项举措保障天然气市场稳定运行
2.1全方位保障天然气市场供应
2017年9月,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开始出现,并由京津冀周边的华北地区,蔓延至山东、河南、宁夏、内蒙古等地,甚至连新疆、四川、青海、陕西等天然气主要产气省也出现用气紧张的现象。最为直接的结果是,完全由市场定价的液化天然气(LNG)价格短时间内出现暴涨。而此次天然气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也不同于往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各地方机构均陆续出台通知保障2017年冬季天然气市场供应。
三大因素影响2017年冬季天然气供不应求。一是,2017年冬季天然气供应端发生几起计划外事件,造成天然气供应短缺,原定计划中的海外资源并没有实现应有的产量。如2017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无法按计划投产,供应能力减少了2000-3000万立方米/日;中石油集团从中亚地区进口的天然气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4000-5000万立方米/日,使新投运的陕京四线无法发挥作用,集中导致北方地区供应短缺。二是,天然气下游需求端迅速增长。2017年以来,LNG汽车市场回暖;北方“煤改气”工程的大力推进,导致2017年年华北各省份LNG消费增速普遍在20%以上,远高于全国天然气需求增速;此外,环保监管力度加大,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提升。三是,2017年可以称为天然气的政策年,从环保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价格市场化到全面推进天然气利用,均为天然气短缺起到一定助推作用。总体来看,天然气市场在多种因素叠加的情况下,供应较往年更加紧张。
全方位保障天然气市场供应。2017年10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做好2017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增产天然气、消除管输瓶颈、做好迎峰度冬工作,这是继10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煤炭企业召开保供稳价直购直销的座谈会之后,在北方即将全面进入供暖季之前的又一重要举措。《通知》表示预计迎峰度冬期间,天然气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天然气供需形势较为严峻。如遇持续低温天气,矛盾将更为突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要优化开采方案,力争迎峰度冬期间国内天然气产量比去年同期只增不减,尽可能增加煤层气、页岩气、煤制气等非常规资源的生产供应。《通知》明确各地要承担起本地区保供的主体责任,按照签订的《2017年度保证民生用气责任书》有关要求,明确任务目标,完善综合保供措施。各供气企业要认真履行供气合同和社会责任,做好供应保障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建立健全供用气责任追究制度,对履行供应保障责任不到位的地方政府和兑现供气合同不到位、出现重大停断供事故的企业,依法依规追究相应责任。2017年12月,针对部分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的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增供保供措施,建立联合监测调度机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主要采取以下六大措施:一是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增加产量。二是进一步落实LNG现货采购。三是有序开展资源互济,实现“南气北调”。四是充分挖掘能源品种替代潜力。五是充分发挥储备天然气调节作用。六是发挥非居民大用户的调峰作用。
纵观冬季天然气供应紧张的现象,其根源还在行业发展存在问题,也暴露了天然气体制机制改革和价格改革不相匹配的矛盾,以及国家政策与地方落实不到位的矛盾。此次全方位、多举措的保障天然气供应事件,应给未来天然气行业发展敲响警钟,必须正视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的问题才能避免每年不断重复出现的同一个局面、不断牵动各方力量艰难应对的老生问题。
2.2切实维护天然气正常市场价格秩序
2017年10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城市供水、供气、供暖、电信领域价格重点检查的通知》;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再次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冬季采暖价格监管切实保障群众温暖过冬的通知》,部署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开展全国供气、供暖领域价格重点检查。检查发现,一些供气、供暖企业存在不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以及在工程改造、安装中乱收费等行为,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突出检查重点,督促相关企业和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价格政策。同时,根据举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于2017年12月20日开始,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销售大庆分公司等17家企业涉嫌违反反垄断法问题开展调查。
表:部分违规企业处罚情况
针对国内天然气价格特别是华北地区液化天然气(LNG)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以及各地督查发现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天然气市场价格秩序。一是协调重点企业保供稳价。协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千方百计增加资源供应,加强运行调度,稳定市场预期。二是部署召开LNG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部署LNG主产区(港区)、主销区等地价格主管部门立即召开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提醒告诫LNG生产经营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加强价格自律,规范价格行为,维护行业价格秩序。三是立即开展LNG市场价格专项监督检查。部署相关地方价格主管部门立即开展市场巡查,重点检查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坚决查处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以及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违法行为。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天然气价格已经放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这些领域主要查处哄抬价格、恶意囤积、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而居民用气供暖价格仍由政府制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这一领域进行严格监管,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继续采取有力措施,突出检查重点,督促相关企业和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价格政策。同时,要加强对供气供暖领域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严查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
2.3成品油价格体制稳步推进
2016年1月13日,我国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控设立了“天花板价”和“地板价”。在此规定下,2017年1月12日至12月28日的25轮调价周期内,成品油价格共经历了11上调,6次下调,因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与下一轮调价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相比,调价金额每吨不足50元而暂缓调整亦有8次。全年涨跌互抵后,汽油价格累计上调435元/吨,柴油价格累计上调420元/吨。
2017年全年,成品油价格调整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上调次数明显高于下调次数。从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来看,全年价格上调次数多于下调次数,主要是在国际油价稳中有升的支撑下,叠加国内成品油需求旺盛而带来的利好因素。二是上半年成品油价格以下调为主,下半年成品油价格以上调为主,主要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2017年上半年,美国原油产量再次提升,对原油上涨的利好因素带来一定冲击,国际油价在波动中出现回调,国内成品油价格相应下调。进入2017年下半年,全球石油需求进入旺季,美国原油库存减少,产油国持续减产协议共同推动国际油价大幅反弹。12月份,北海输油管道意外关闭,美国商业原油库存进一步下滑,支撑当月国际原油现货价格,并最终实现持续6个月的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随之上涨。三是,年内成品油价格不调整原因全部为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与下一轮调价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相比调价金额每吨不足50元,而非“地板价”出现。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回升,2017全年国际原油价格远高于40美元/桶,国际原油市场交易再次活跃,对国内成品油价格体制机制起到积极影响。
可以预见,自成品油设立地板价以来已近2年的时间,仅2016年上半年价格不调整是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低于每桶40美元(即“地板价”),2016年下半年至今价格不调整均是因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与下一轮调价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相比,调价金额每吨不足50元(即“搁浅”)。随着国际油价震荡上行,虽然较80-100美元/桶的高位来讲,回升仍有一定难度,但国际油价再次跌破40美元/桶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地板价是否有必要存在、会不会被取消是未来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此外,2017年11月29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成品油现货交易上线试运行,数据显示,当日共成交11.01万吨95#汽油、92#汽油与0#柴油,交易总额达到6.57亿元。国内成品油现货交易的正式起航,不但为即将面世的原油期货造势,对国内成品油定价调整机制也将带来全新的价格参考。
2017年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情况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