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二五“时期陕西省安康市取得的文广事业和产业发展成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安康文庙、安康博物馆、龙舟文化园、西城阁等一批市级重点项目陆续建成,院地共建安康图书馆、汉调二黄文化园、一江两岸文化设施加快推进
参考《2017-2022年中国电视、广播市场竞争态势及十三五发展机会分析报告》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安康文庙、安康博物馆、龙舟文化园、西城阁等一批市级重点项目陆续建成,院地共建安康图书馆、汉调二黄文化园、一江两岸文化设施加快推进;汉阴县、平利县、宁陕县文化艺术中心等县级重点文化项目及石泉县池河镇等一批重点镇文体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实施“公共文化器材配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设施基本实现配套;市“三馆”、县“两馆”、镇(村)文化站(室)全部纳入免费开放;电视“户户通”工程和“小片网”整合基本完成,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7%,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4%。
(二)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安康汉江龙舟节被评为全国十大节庆品牌;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开创全国实名制电影先河,获201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五项大奖;安康地域文化先后亮相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北京八大处茶文化节、中央电视台,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茶艺、安康小场子、安康美术书法作品远渡重洋,先后在维也纳国家音乐厅、德国、俄罗斯、韩国、意大利等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各县区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5各县被名为省级文化先进县,紫阳被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呈现繁荣。以重大现实题材为重点,文艺创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舞台艺术呈现繁荣态势。在《安康市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奖励扶持办法》的催生下,共创作出版各类文艺著作100余部,小戏、小品、音乐、曲艺等作品500多件,书法美术摄影作品5000余件,全市文艺作品获得全国和省级奖项近百项;汉调二黄现代戏《莲花碑》,陕南民歌剧《巴山情》、音诗画舞《秦巴水乡·石泉十美》、民俗歌舞《岚宫山之恋》等一批剧(节)目产生广泛影响。培育各类文艺社团230余个,业余文化人才过万人,政府主导“抓示范”、社会参与“促普及”的群众文化活动局面已经形成。
(四)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成效明显。“秦巴古盐道”、“汉阴凤堰古梯田”、“旬阳古汞矿开采遗址”被列为全省重大文物发现,安康文庙保护、汉江古会馆群和陕南特色民居集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汉滨区刘家营遗址、紫阳瓦房店会馆群被列为“国保”。汉剧振兴七大工程稳步推进,旬阳民歌入列国家级“非保”。共有国家级名录项目4个,省级33个,建立了三批市级名录,共有市级项目161个。现有传承人国家级2个,省级25个,市级53个。
(五)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屡创佳绩。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努力提升媒体公信力、影响力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成功策划了“科学发展看县区”、“走汉江”等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两台外宣工作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市级台第一,节目评优工作佳绩不断,其中广播电台《七彩阳光》、电视台《黄世和的广播人生》、旬阳电视台《深度窒息》分别获国家广播影视奖。
(六)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市政府出台了《安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从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实现了破题,以打造瀛湖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为重点的26个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稳步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截止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650余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4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10家,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0亿元,占GDP达3%,文化产业对安康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作用更加突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