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旅游报社: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3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聚焦非遗在人民大众健康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非遗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网络平台开展为主,重点围绕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类非遗项目,开展非遗宣传传播等活动,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二、主题、口号与重点

        (一)主题

        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

        (二)口号

        1.非遗传承进万家 健康生活你我他

        2.非遗代代传 健康常相伴

        3.传承文化瑰宝 守护自然之家

        (三)工作重点

        1.结合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非遗相关知识,倡导非遗融入生活、服务社会。
        
        2.围绕列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类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宣传展示近年来保护传承的重要成果和优秀实践案例,交流保护经验和保护措施。

        3.深入挖掘非遗在促进人民大众身心健康方面的典型案例和生动事迹,宣传非遗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争中的积极作用,策划举办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类非遗知识网络讲座、讲坛、培训活动等。

        4.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风格和资源特点,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以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展示活动。

        三、活动安排

        (一)主会场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将发动网络视频平台联合举办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会场活动——“2020非遗影像展”,集中展播各类优秀非遗资源,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遗和生动的非遗保护实践,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浓厚氛围。

        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按照厉行节俭、务实而又不失热烈的原则,确定本省(区、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各地开展活动

        各地要结合本地非遗资源特点,以网上宣传传播活动为主,增强宣传展示活动的互动性、参与性,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参与感、获得感。要主动沟通体育、中医药等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高等院校、餐饮协会等,积极联合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鼓励支持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类非遗学术研究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参加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线下活动要严格服从当地疫情管控的各项要求和规范。

        (三)各相关直属单位开展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各相关直属单位,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筹备。要按照中央和各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组织开展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要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展和中央关于复工复产通知的有关要求,因地制宜、分区分级,统筹安排本地区各级各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二)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要紧扣“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主题,在主题框架下策划部署相关活动,突出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类非遗项目的重点活动。及时发布“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信息,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提高各类活动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活动形式,利用新媒体载体和网络平台,策划组织线上宣传传播活动。

        (三)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把活动内容和价值导向,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各项活动要有安全研判,落实安全责任。做好疫情管控、消防、医疗救助、应急救援等工作预案,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安全检查设备,确保活动安全有序。

        请于2020年5月10日前将本地区、本单位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信息汇总表(格式见附件)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我部将通过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公布遴选的重点活动信息,向媒体发布。

        请于6月20日前将本地区、本单位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总结(包括活动情况、参与人次、亮点和经验等)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以上数据资料参考《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分析报告-市场现状调查与发展动向研究》。

        各类行业分析报告查找请登录chinabaogao.com或gyii.cn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舞蹈培训行业相关政策: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舞蹈培训行业相关政策: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

‌舞蹈培训是一种通过身体动作和节奏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的教育活动。

2024年08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研学旅行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研学基地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研学旅行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研学基地建设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研学旅行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研学旅行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四川省发布的《四川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发展乡村研学、乡村康养、乡村“夜经济”,丰富乡村文化旅游新体验,将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农民生活等元素融入旅游,拓展乡村旅游新业态。

2024年07月3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老年教育行业相关政策: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库和师资库

我国及部分省市老年教育行业相关政策: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库和师资库

为推动老年教育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提出增强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对在职职工、再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群体的职业培训和学习服务。

2024年07月3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教育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教育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

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3年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教育数字化融合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网络质量,提供高速、便捷、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

2024年07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户外运动行业相关政策:发挥户外运动产业就业增收功能

我国及部分省市户外运动行业相关政策:发挥户外运动产业就业增收功能

为促进户外运动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支持经营主体开发森林人家、林间步道、健康氧吧、星空露营、汽车旅馆等产品,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美丽田园、景观农业、农耕体验、野外探险、户外运动、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拓展乡村生态游、休闲游。

2024年07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图书馆行业相关政策:提升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水平

我国及部分省市图书馆行业相关政策:提升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水平

为推动图书馆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重要网点建设。

2024年07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职业教育行业相关政策: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我国及部分省市职业教育行业相关政策: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为加强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3年商务部等10部门发布的《关于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意见》提出支持地方整合相关教育培训资源,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打造制造业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平台,为加工贸易企业培养优质产业工人。

2024年07月0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特殊教育行业相关政策:有效增加特殊教育学位供给

我国及部分省市特殊教育行业相关政策:有效增加特殊教育学位供给

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教育。

2024年06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