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2-2016年我国钨制品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法规文件

导读:2012-2016年我国钨制品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法规文件。钨是一种自然界稀有的高熔点金属,熔点高达 3,410℃,具有高密度、高硬度、高耐磨性、高电导率、高温强度等性能。

参考《2016-2022年中国碳化市场发展态势及十三五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钨是一种自然界稀有的高熔点金属,熔点高达 3,410℃,具有高密度、高硬度、高耐磨性、高电导率、高温强度等性能。钨制品按照其冶炼及加工程度主要包括仲钨酸铵(APT)、氧化钨、钨粉、碳化钨粉、钨硬质合金等产品,其中钨硬质合金具有超高硬度和优异的耐磨性,可用于制造各种切削工具、刀具、钻具和耐磨零部件,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矿山采掘、汽车制造、石油钻井、电子信息等领域,被誉为“工业的牙齿”。在世界范围内,钨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已被主要国家列为重要的战略金属。

        硬质合金的应用领域取决于其具体性能,主要受碳化钨粉粒度(晶粒度)大小和粘结剂含量的影响。在硬质合金粘结相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碳化钨晶粒越细,硬质合金的硬度就越高,特别是当碳化钨粉晶粒度低于 0.5µm 时,硬质合金的硬度与抗弯强度将得到极大提高;碳化钨晶粒越粗,硬质合金的断裂韧性越高,特别当碳化钨粉的晶粒度高于 6.0µm 时,硬质合金将具有良好的断裂韧性、抗热疲劳强度和耐冲击韧性。

        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和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11)划分,钨制品行业归属于C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1)行业主管部门

        我国钨制品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商务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及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商务部主要承担产业政策的制定,指导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宏观管理职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职责包括研究并提出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等。海关总署的主要职责包括对钨制品的通关监管、税收征管及海关统计等。

        (2)行业管理机构

        我国的钨制品行业的主要自律管理机构包括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及其下属各地分会、中国钨业协会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正式成立于 2001 年 4 月,是经国务院主管机关批准并核准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法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是由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个人会员自愿组成,主要职能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逐步实现行业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参谋助手作用,发挥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钨业协会成立于 1985 年 12 月,下设地质矿山分会、冶炼分会、硬质合金分会、钨材分会等 6 个分会,主要负责产业及市场研究;在技术、产品、市场、信息、培训等方面开展协作和咨询服务;推动行业发展,提高行业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能力;进行行业自律管理;代表会员企业向政府部门提出产业发展建议及意见等。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主要负责对行业单位的进出口经营活动进行协调指导;根据主管部门授权,组织实施进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工作;进行国内外市场调研,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等。公司是中国钨业协会主席团单位、广东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3)行业监管体制

        目前,我国钨制品行业实行“法律约束、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行业协会自律监管、工商与质监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制。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行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制定产业政策、规划行业发展战略、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等宏观层面的监控管理上,而企业业务管理和产品生产经营等完全由企业基于市场化方式运作。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钨作为稀缺战略性资源,我国已从行业准入、钨精矿开采量配额、出口配额、税收等各方面制定了完善的政策体系,有效保障了钨资源的有序开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现有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如下:

        (1)钨行业规范条件

        为合理开发利用钨、锡、锑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其开发、利用和出口的管理与指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6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钨行业准入条件》等文件,从生产企业的设立和布局、生产规模、资源回收利用及能耗、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劳动保险、监督与管理等方面,对行业准入条件进行了规定。2016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钨行业规范条件》,进一步加强了钨行业管理,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规范现有钨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节能环保水平,推动了钨行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2)保护性开采及钨精矿开采量配额管理

        1991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将钨锡锑离子型稀土矿产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通知》,将钨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行列。

        另一方面,国土资源部每年下达钨精矿总量控制指标,每年限定开采总量,下表是 2006-2016 年我国钨精矿的开采量配额情况:

        2006-2016 年我国钨精矿开采量配额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钢材行业相关政策:推进钢材等材料升级换代研究

我国及部分省市钢材行业相关政策:推进钢材等材料升级换代研究

为推动钢材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

2024年10月3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有色金属行业相关政策:优化有色金属产能布局

我国及部分省市有色金属行业相关政策:优化有色金属产能布局

为推动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有色金属行业加快高效稳定铝电解、绿色环保铜冶炼、再生金属冶炼等绿色高效环保装备更新改造。

2024年10月2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玻璃制品行业相关政策:严格落实平板玻璃产能置换

我国及部分省市玻璃制品行业相关政策:严格落实平板玻璃产能置换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玻璃制品行业的发展,比如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环保绩效“创 A ” 工程,推进钢铁、石化、平板玻璃、化学制药等重点行业,对标行业绩效分级 A 级水平开展提升改造。

2024年10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粗钢行业相关政策: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 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

我国及部分省市粗钢行业相关政策: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 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

为推动粗钢绿色化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严格落实钢铁产能置换,严禁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严防“地条钢”产能死灰复燃。2024年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

2024年10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特钢行业相关政策:鼓励精品优特钢等领域龙头企业发挥优势

我国及部分省市特钢行业相关政策:鼓励精品优特钢等领域龙头企业发挥优势

‌‌特钢,即特殊钢,是一种具有特殊化学成分、采用特殊工艺生产、具备特殊组织和性能、能够满足特殊需要的钢类。‌特钢是机械、汽车、军工、化工、家电、船舶、交通、铁路以及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大部分行业用钢最主要的钢类。

2024年10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缝钢管行业相关政策:鼓励无缝钢管等领域龙头企业发挥优势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缝钢管行业相关政策:鼓励无缝钢管等领域龙头企业发挥优势

‌无缝钢管是一种没有焊缝的钢管,由整支圆钢穿孔而成,主要用于输送流体、锅炉制造、机械零件等方面。

2024年10月1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金属制品行业相关政策:稳步提升金属制品等优势传统产业领域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金属制品行业相关政策:稳步提升金属制品等优势传统产业领域标准

金属制品是指以金属材料为基础,经过一系列工艺加工后制成的各种产品,主要用于建筑、机械、电子、汽车等领域,是现代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10月0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碳素钢行业相关政策:加快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碳素钢行业相关政策:加快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碳素钢(碳钢)是一种含碳量在0.0218%\~2.11%的铁碳合金,一般还含有少量的硅、锰、硫、磷‌。碳素钢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含碳量越高,硬度和强度通常越高,但塑性和韧性会降低。

2024年09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