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9年中国精密金属制造服务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与监管体制 

        精密金属制造服务业属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生产的大部分产品为定制化产品。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仅对本行业实行行业宏观管理,企业的业务管理和生产经营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主要参照 ISO系列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企业针对自身实际和客户要求制定的产品标准。目前,精密金属制造服务业的主要管理部门为国家发改委,自律性组织为中国锻压协会。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金属结构件市场分析报告-市场现状与发展潜力评估

        (1) 行业主管部门 

        金属结构制造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发改委,其主要职责包括: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负责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调节经济运行等。 

        (2) 自律性组织 

        金属结构制造业的自律组织是中国锻压协会,其主要职能是:提供技术及咨询服务;举办大型国际展览会、技术交流、国际交流与考察;促进中外合作、进出口贸易;编制行规行约,促进行业自律;开展行业研究,为企业、政府提供决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等。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1)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精密金属制造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之一,是现代化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相关支持政策如下: 

颁布时间

相关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

颁布单位或组织

2015 5

《中国制造 2025

国务院

20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16 9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 -2020 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

2017 4  

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7 11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 年)》

国家发改委


        ①《中国制造 2025》 

        根据该规划,国务院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到 2025 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纲要同时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因此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针对精密金属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公司产品涉及的高端新型制造领域及智能化制造行业均受到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③《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 年-2020 年)》 

        规划指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规划同时提出 2020 年具体目标:“研发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 50%。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 

        ④《“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规划指出:“针对移动通信、大数据、新能源、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大宗产品制造需求,重点围绕 28-14 纳米技术节点进行工艺、装备和关键材料的协同布局,形成 28-14 纳米装备、材料、工艺、封测等较完善的产业链,推动全产业链专项成果的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生态的改善和技术升级,实现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目标。” 

         ⑤《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 

        国家发改委在《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明确指出:“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设备配套能力。加快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关键配套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发展专用生产和检测装备,攻克基础工艺、试验验证等基础共性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试验验证条件,构建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设备配套供给体系。” 

        (2)行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精密金属制造服务行业与其客户所属行业发展密切相关。产品涉及半导体设备,和新能源及电力设备、通用设备、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等其他领域。

        该等领域主要相关产业政策如下: 



        主要产业政策核心内容如下: 

        ①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 

        国务院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到 2020 年,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过 20%,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重点领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16/14nm 制造工艺实现规模量产,封装测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关键装备和材料进入国际采购体系,基本建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到 2030 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实现跨越发展。” 

        ②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到:“提升关键芯片设计水平,发展面向新应用的芯片。加快 16/14 纳米工艺产业化和存储器生产线建设,提升封装测试业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紧布局后摩尔定律时代芯片相关领域。实现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超高清(4K/8K)量子点液晶显示、柔性显示等技术国产化突破及规模应用。推动智能传感器、电力电子、印刷电子、半导体照明、惯性导航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新型片式元件、光通信器件、专用电子材料供给保障能力。” 

        ③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现系统性突破。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新一代网络技术体系、云计算技术体系、端计算技术体系和安全技术体系基本建立。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关键薄弱环节实现系统性突破。5G 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启动商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在全球率先取得突破,成为全球网信产业重要领导者。” 

        ④ 《半导体照明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制定《半导体照明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 2020 年,我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形成 1 家以上销售额突破 100 亿元的 LED 照明企业,培育 1~2 个国际知名品牌,10 个左右国内知名品牌;推动 OLED 照明产品实现一定规模应用;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环境更加规范,为从半导体照明产业大国发展为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⑤ 《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 年)》 

        行动计划指出:“2015-2020 年,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不低于 2 万亿元,其中 2015 年投资不低于 3000 亿元,“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 1.7 万亿元。预计到 2020 年,高压配电网变电容量达到 21 亿千伏安、线路长度达到 101 万公里,分别是 2014 年的 1.5 倍、1.4 倍,中压公用配变容量达到 11.5 亿千伏安、线路长度达到 404 万公里,分别是 2014 年的 1.4 倍、1.3 倍。” 

        ⑥《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规划指出“技术进步、成本降低、扩大市场、完善体系”的原则,促进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及成本降低,推动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化发展,继续推进太阳能热利用在城乡应用。到 2020 年底,全国太阳能发电并网装机确保实现 1.1 亿千瓦以上。 

        ⑦《国家能源局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指出“2020 年规划并网目标”是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经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各省(区、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到 2020 年底累计的并网装机容量将达到 3,200 万千瓦。 

        ⑧《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计划提出:“提升智能光伏终端产品供给能力,发展集电力变换、远程控制、数据采集、在线分析、环境自适应等于一体的智能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储能系统、跟踪系统以及适用于智能光伏系统的高效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部位。”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 

        ⑩《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 

        规划提出:“2020 年具体目标如下: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 10 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 5 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 300 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培育 3 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 5 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机器人密度达到 150 台/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加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和试验平台建设,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共性关键技术水平。发展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核电、高铁、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特高压输变电等高端装备和产品。” 

        《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国家发改委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已批复轨交项目的开工,统筹“十三五”中前期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根据《行动计划》,2016-2018 年拟重点推进 103 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新建城市轨道交通 2,000 公里以上,涉及投资约 1.6 万亿元。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提出:“到 2020 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达到 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 3 万公里,覆盖 80%以上的大城市”;“到 2025 年,铁路网规模达到 17.5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 3.8 万公里左右”;“展望到 2030 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规划指出:“构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实施重点通道连通工程和延伸工程,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通道建设”。“到 2020 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到 2020 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 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 60%和 70%左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铁路网络。” 

        《中国制造 2025》 

        根据该规划,“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被列为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促进了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 

        《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6 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指出:“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重点开发数字化探测器、超导磁体、高热容量 X 射线管等关键部件,手术精准定位与导航、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生物三维(3D)打印等技术。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 PET—CT 及 PET— MRI、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多排螺旋 CT、彩色超声诊断、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质子/重离子肿瘤治疗、医用机器人、健康监测、远程医疗等高性能诊疗设备。推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等体外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产业化。发展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等高端植介入产品,以及康复辅助器具中高端产品。积极探索基于中医学理论的医疗器械研发。” 

        《“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2017 年 5 月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以国产化、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为方向,以临床及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核心技术突破为驱动,以重大产品研发为重点,以示范推广为牵引,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融合发展,加强医研企结合,着力提高国产医疗器械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医疗器械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YX)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金属包装行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使用绿色包装

我国及部分省市金属包装行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使用绿色包装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金属包装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鼓励获证组织将有关认证信息在官方网站、产品包装或宣传资料中正确展示。

2025年03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铝合金行业相关政策:推动铝碳排放强度、碳足迹等基础共性标准研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铝合金行业相关政策:推动铝碳排放强度、碳足迹等基础共性标准研制

铝合金是以铝为基添加一定量其他合金化元素的合金,是轻金属材料之一。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型钢行业相关政策:高质量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型钢行业相关政策:高质量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型钢行业的发展,比如2025年2月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钢铁、石化、建材行业新改扩建项目需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到2030年,短流程炼钢占比不低于20%。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中空玻璃行业相关政策:开发碳纤维、玻璃钢、树脂、亚克力等新材料

我国及部分省市中空玻璃行业相关政策:开发碳纤维、玻璃钢、树脂、亚克力等新材料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中空玻璃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提高短流程炼钢占比,在冶金、铸造、建材、日用玻璃、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

2025年02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特种钢材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等高端钢铁产品

我国及部分省市特种钢材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等高端钢铁产品

近些年来,为促进特种钢材低碳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等高端钢铁产品,严控低附加值基础原材料产品出口。

2025年02月19日
促进铜冶炼有序发展【附我国及各省份铜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促进铜冶炼有序发展【附我国及各省份铜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铜(Copper)是一种过渡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Cu,原子序数为29。纯铜是柔软的金属,颜色为(紫)红色,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建筑材料和合金等领域。

2025年02月1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白银行业相关政策:提升有色金属行业生产一体化管控水平

我国及部分省市白银行业相关政策:提升有色金属行业生产一体化管控水平

白银是一种金属单质,元素符号为Ag,具有富延展性,是导热、导电性能很好的金属。

2025年02月06日
我国及各省份钢铁制品行业相关政策: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

我国及各省份钢铁制品行业相关政策: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钢铁制品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钢铁制品行业稳定发展,比如2024年9月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鼓励能源化工、钢铁冶金、建筑市政、现代交通等专业技术服务行业升级发展,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2025年02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