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4年中国医学实验室认可领域分类标准

        导读:2014年中国医学实验室认可领域分类标准,分析物编码,作为编码系统的主体,应依据下述分类标准进行排列,第Ⅰ数列表示某一大类检验项目的编码名称,第Ⅱ数列表示在大分类下某类检验项目的中分类编码,第Ⅲ数列表示对应于某分类编码的各个检查项目。

中国实验设备行业产销分析与发展商机研究报告(2014-2018)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临床检验项目的分类与代码。
        本文件适用于各医学实验室,包括与临床检验有关的仪器设备、试剂等生产企业实验室等。

        2.编码方法
        2.1 本文件主要按五类细则进行编码,包括:分析物编码、识别编码、材料编码、测定法编码、结果识别编码。编码后每个检测项目由17位符号组成。若某一项目无须使用某编码时,则用相应位数的“0”代替。
        2.1.1分析物编码使用细则:分为八大类,用一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每大类下中分类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B,C…Z,每中分类下的检查项目用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1.2识别编码使用细则:用四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1.3材料编码使用细则:用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1.4测定法编码使用细则:用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1.5结果识别编码使用细则:用二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1.6每组编码使用细则内均适当留有空码,以备增加或调整类目的需要。
        2.1.7编码结果示意图:

   1        2        3       4      5

             XXXXX   XXXX    XXX   XXX   XX

                                           

结果识别编码

 

                                                      测定法编码

 

                                                      材料编码

 

                                                      识别编码

 

                                                      分析物编码



        3.细则说明
        3.1分析物编码使用细则
        分析物编码,作为编码系统的主体,应依据下述分类标准进行排列,第Ⅰ数列表示某一大类检验项目的编码名称,第Ⅱ数列表示在大分类下某类检验项目的中分类编码,第Ⅲ数列表示对应于某分类编码的各个检查项目。
        大多数情况下,对某一检查项目,很难给出合适的分类编码,此时应依据一下原则进行分类:
        3.1.1 对于已存在的一般意义或习惯上的分类方法,遵循优先原则,避免产生与其矛盾的分类方法。
        3.1.2 检查项目的功能和意义在分类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3.1.3 对于相同检查项目但不同样品和不同分析方法但相同检测意义,应尽可能划分同一类编码。
        3.1.4 看似相同但检测目的或意义不同的检查项目应当给予各自适合的分类。
        3.1.5 对于由体外物质(如药物)造成体内物质发生变化的检查项目,原则上按检查体内物质来分类。
        3.1.6 如上述原则仍难以分类,可有偿咨询医疗机构的分类列表名单。
        3.1.7 本细则共分八大类,每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见表1、表1.1-表1.8。

        3.2识别编码使用细则
        识别编码应当建立并用于识别用分析物编码难以分类或各分析物有共通分析物编码的部分。
        3. 2.1负荷试验时间识别(1000-1299)
        负荷试验开始后的采血时间应该用“分”表示,识别编码的后3位表示血液收集距离负荷试验开始的时间。
        3. 2.2标本识别(1300-1349)
        用于识别同一项目不同检测标本。
        3. 2.3定性/定量识别(1350-1399)
        用于在方法上不能确定的检查项目,抗病毒抗体定性/定量检测项目除外。
        3. 2.4病毒识别(1400-1499)
        用于识别病毒抗原及相应抗体和其它相关物质。
        识别抗体不同球蛋白的种类。
        用于识别定性/定量检测抗病毒抗体。
        3. 2.5过敏原识别(2000-2999)
        用于识别特异的过敏原,如IgE,IgG等(分析物编码5A100-5A115)
        3. 2.6 CD识别(3000-5999)
        用于识别CD分类法相应物质,如淋巴细胞亚群分类试验
        3. 2.7微生物学检查识别(6000-6009)
        用于识别一般鉴定试验,识别编码应从医疗机构标本编码表获得。
        3. 2.8药敏试验(6010-6999)
        用于识别抗生素敏感试验(6101-6799)
        用于识别抗肿瘤药物敏感试验(6800-6999)
        3.2.9病理/细胞学诊断识别(病理学检查)(7000-8899)
        用于识别病理学诊断和识别免疫组织化学中的抗原和标志物。
        3.2.10针吸细胞检查识别(病理学检查)(8900-8999)
        用于识别活体细胞诊断方法(分析物编码7A010-7A100)
        3.2.11基因识别(9000-9999)
        用于识别基因分析方法相关试验(8CXXX)
        略……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中药种植行业相关政策:提升中药生产数智化水平

我国及部分省市中药种植行业相关政策:提升中药生产数智化水平

为推动中药材的种植,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数据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提升中药生产数智化水平,持利用遥感、气象、土壤等数据,打造以数据、模型为支撑的中药生态种植数智化场景,赋能中药材育种、育苗和种植养殖。

2024年11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康复医疗器械行业相关政策:推动研发中医康复器具

我国及部分省市康复医疗器械行业相关政策:推动研发中医康复器具

为推动康复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国家中医药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健全县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设置,实施一批县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能力建设项目。支持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县域中医康复中心建设,推进康复科专业分化。

2024年11月0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医院行业相关政策: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智慧中医医院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医院行业相关政策: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智慧中医医院

智慧医院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建立互联、物联、感知、智能的医疗服务环境,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效率,辅助临床决策和医院管理决策,实现患者就医便利化,医疗服务智慧化,医院管理精细化的一种创新型医院。

2024年11月0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儿童医疗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儿科医疗联合体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儿童医疗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儿科医疗联合体建设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儿童医疗行业的发展,比如云南省发布的《关于推动云南省 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强化疫苗预防接种。加强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持续做好适龄儿童常规免疫,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2024年11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家用医疗器械行业相关政策:加快研制家用医疗器械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家用医疗器械行业相关政策:加快研制家用医疗器械标准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家用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比如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加强本市临床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组学技术、类器官等前沿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加强医学影像及诊疗设备、微创植入介入器械、高端康复辅具等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和关键材料技术、核心元器件研发。

2024年10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医疗设备行业相关政策:健全高端医疗器械标准体系

我国及部分省市医疗设备行业相关政策:健全高端医疗器械标准体系

近些年来,为推动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提出在智慧医疗健康领域,扩大在血压仪、血糖仪、穿戴物等终端设备中的智能化应用,开展智慧医疗健康设备和应用创新,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和健康数据分析能力。

2024年10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