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医药行业北京公立医院改革力度及进度情况分析(图)

        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力度及进度领先

        北京市前两批试点医改成效显现。

        本轮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之前,2012年北京市分别于7月和12月已经进行了两轮医药分开的试点,第一轮为友谊医院和朝阳医院,第二轮为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和天坛医院,试点的五家医院均为三甲医院,其中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和天坛医院学科特色突出,属于大专科、小综合类型的医院。

        前两次医药分开试点的方案基本相同,即取消15%的药品加成,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目前门诊5元、7元、9元、14元的挂号费、诊疗费,按医师职级设立42元、60元、80元、100元的门诊医事服务费,医保患者每人次可报销40元。据北京市医管局当时的监测数据显示,以友谊医院为例,北京市医保患者次均费用下降了23.1%,次均药费减少134.33元。

        医保患者自付部分下降了21.4%。2012年的医改试点仅涉及到医药分开,并未涉及到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只是通过医事服务费的设立弥补药品加成取消带来的损失,5家医院补偿情况如何并没有公开数据。

        北京市医改大幕全面拉开,确立3项核心内容。

        2017年3月23日,北京市发布《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于4月8日起开始全面实施。

        《方案》提出“到2017年底,以行政区为单位,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力争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到2020年上述指标得到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稳定在合理水平”。

        取消药品加成、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参与本次改革的医疗机构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不含中药饮片)和挂号费、诊疗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设立医事服务费,实现补偿机制转换。

        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落实药品购销“两票制”(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鼓励和规范集团采购、医疗联合体采购和区域联合采购,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在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参与度,降低药品、耗材价格。药品采购全部在政府搭建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进行,药品采购价格实现与全国省级药品集中采购最低价格动态联动。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规范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完善动态调整、多方参与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项目价格,提高中医、护理、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和技术难度高、执业风险大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首批选择435个项目进行价格规范。

 
表:北京市医改前后医事服务费与改革前挂号费对比(单位:元)

 
表:北京市医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情况

        我们对北京市医改启动以来公开发布的数据进行了跟踪:

        药占比:药占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改革三个月的数据显示二三级医院总体药占比为34.6%,同比有所下降。

        门急诊就诊人次:总体门急诊就诊人次呈现下降趋势,首周数据显示总体门诊量下降了12.7%,但不排除首周患者对政策不熟悉,导致下滑量过大,预计之后下降程度会有减弱,但总体门诊量并没有数据,无法对此映证,但从三级和二级医院门诊量改革后三个月的下降幅度要小于首月和第二月幅度可以进行佐证。

        其中三级医院的门诊量下滑较大,改革三个月下滑量为12.9%,二级医院门诊量三个月下降幅度为5.2%,一级医院门诊量三月上升幅度为8.6%,分级诊疗初见成效。

        门急诊就诊结构:由于医事服务费的不同等级的设置,门诊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和知名专家的就诊量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主任医师下降幅度最大,改革后三个月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2.1%。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患者看专家号的难度在减小,但不能排除医院通过安排不同等级医师出诊次数,限制患者选择从而导致就诊结构的变化。


 
表:北京市医改后药占比数据变化医院总体同比变化三级医院同比变化二级

 
表:北京市医改后门急诊就诊人次变化情况
 
表:北京市医改后门急诊就诊结构变化情况

        北京市医改对二级医院带来了巨大挑战:1)目前北京市对二级和三级医院药占比的控制目标均为30%(基层医院不做规定),而医改前二级医院药占比在40%以上,明显高于三级医院,显而易见二级医院承压最大;2)大部分二级医院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自身定位缺乏特色,长期处于负债经营的状态。医改取消药品加成,低于市场价位的医疗服务价格只是调整了一部分,医院发生亏损的概率加大;3)二级医院的患者向基层分流,虽然三级医院的患者也在分流,但实际上北京作为医学中心城市、三级医院的患者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其次均费用在未来可能有一定程度上涨,而基层患者承接了来自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普通患者和慢病患者,我们预计北京市医改对二级医院将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互联网医疗行业相关政策: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等场景应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互联网医疗行业相关政策: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等场景应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

2025年09月0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相关政策:推进仪器仪表国产化替代

我国及部分省市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相关政策:推进仪器仪表国产化替代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方案》、广西发布的《关于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加快构建广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

2025年09月0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保健品行业相关政策:丰富保健食品产品高质量供给

我国及部分省市保健品行业相关政策:丰富保健食品产品高质量供给

为促进保健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等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开发美味多样的休闲食品、营养健康的饮品,推进开展食药物质等保健食品原料复方配伍备案试点工作,丰富高质量供给。

2025年09月0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医用呼吸机行业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高端医疗器械标准体系

我国及部分省市医用呼吸机行业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高端医疗器械标准体系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医用呼吸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医用呼吸机行业稳定发展,比如重庆市发布的《重庆市稳定外资发展若干措施》、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省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5年08月0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医院行业相关政策:打造一批5G智慧医院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医院行业相关政策:打造一批5G智慧医院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智慧医院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智慧医院行业稳定发展,比如云南省发布的《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庆市发布的《重庆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5年08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手术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优化医用机器人等前沿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组织

我国及部分省市手术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优化医用机器人等前沿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组织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手术机器人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构建“大消费”格局行动方案》、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2025年稳外资若干措施》。

2025年07月3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医疗信息化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医药企业生产检验过程信息化

我国及部分省市医疗信息化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医药企业生产检验过程信息化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医疗信息化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重庆市发布的《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2025年07月1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辅助生殖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生殖健康服务

我国及部分省市辅助生殖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生殖健康服务

为了进一步推动辅助生殖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将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人。

2025年06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