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稽查条例》要点解读

         导读: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稽查条例》要点解读。修订后的《条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贯彻依法行政、落实简政放权、实施海关全面深化业务改革,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对加强和规范海关稽查工作,切实发挥海关稽查为国把关,维护进出口秩序等方面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997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稽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海关稽查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国海关正式建立稽查制度。近20年来,国家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条例》修订势在必行。修订后的《条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贯彻依法行政、落实简政放权、实施海关全面深化业务改革,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对加强和规范海关稽查工作,切实发挥海关稽查为国把关,维护进出口秩序等方面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以《条例》修订为契机,完善海关稽查法律制度
  《条例》是海关实施稽查的重要依据,随着此次《条例》修订完成,海关将认真听取社会和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坚持好使管用原则,及时制定出台一揽子配套规章制度,建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内部工作制度等多层级制度体系,使稽查工作进一步迈向法治和规范的轨道。特别是随着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主体对海关执法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例如随着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进出口企业急需海关提供自我纠错的机制和渠道;又如,随着企业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的不断现代化,海关执法急需引入专业能力,企业也期盼借助第三方机构得到更专业的管理建议。类似这些需求均集中在这次《条例》修订中予以体现,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规定对具体操作程序、权利义务等进行规范,以使修订后的《条例》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以全员考核、持证上岗为抓手,提升海关稽查执法水平
  政府行政部门执法工作不仅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之上,更需要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执法人员负责具体实施,保证法律制度落实到位。此次《条例》修订进一步体现了国家依法行政、简政放权的政策导向,严格了执法程序,明确了执法边际,减少不必要的执法程序,同时也对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执法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海关将尽快组织一线执法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开展大规模的岗位练兵,使稽查人员准确理解立法原意,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同时按照“逢进必考、逢调必考”原则,对稽查执法人员实行执法资格考核全覆盖,建立稽查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切实提高海关稽查执法整体水平,增强稽查执法人员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意识,防止出现稽查执法尺度不一、因人而异的现象,实现稽查执法公平公正。
  三、以严格执法程序、维护行政相对人权益为目标,强化海关稽查执法监督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和“防腐剂”,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对政府部门提出的基本要求。海关执法行为应当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此次《条例》修订着重对执法人员增设了相关义务,严格了执法程序,限定了执法范围,明确了执法依据,要求稽查人员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自由裁量权,防止不作为、乱作为,做到执法公平公正,这些都为海关稽查执法监督提供了必要条件。为了不断提高海关稽查执法水平,增强执法公信力,海关稽查执法不仅要接受政府内部监督,更应当接受社会外部监督。事前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使企业和社会各界对相关法规变动有充分知情权;事中对行政相对人严格履行告知义务,使行政相对人在海关稽查执法中能够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事后真诚接受社会各界包括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媒体,以及个人的监督,提高海关稽查执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手段,密切海关与各部门协同配合
  政府各部门间协同治理,建立纵横交错、内外联结的协作机制是现代政府治理新趋势。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也为公共部门间信息的跨界共享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海关作为执法部门应主动适应多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政府治理模式,运用大数据优势,不断提高自身执法水平。此次《条例》修订明确海关根据稽查工作需要,可以向有关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等收集特定商品、行业与进出口活动有关的信息。在今后具体落实中,海关将努力构建与工商、税务等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渠道,建立海关后续监管信息数据库,把大量的分析、评估工作在海关后台完成,尽量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同时与其他政府执法部门建立执法结果互认机制,减少重复执法,减轻企业负担。

参考《2016-2022年中国保税区行业运营现状调查及十三五发展态势预测报告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来源 中国报告网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出行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智能出行等新场景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出行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智能出行等新场景建设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智慧出行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智慧出行行业稳定发展,比如2024年7月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算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以边缘算力资源支撑自动驾驶算法决策和场景开发,推进解决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复杂场景、多样的交通参与者及突发事件等驾驶难题。

2024年11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航空发动机行业相关政策:探索在航空发动机等新领域开展高端装备再制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航空发动机行业相关政策:探索在航空发动机等新领域开展高端装备再制造

为推动进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重点推动航空行业全面开展大飞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及航空发动机总装集成能力、供应链配套能力等建设。

2024年11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货运物流行业相关政策:加快货运专用铁路和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货运物流行业相关政策:加快货运专用铁路和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货运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0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促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探索铁路货运场站开展仓储物流服务,鼓励依托城市铁路场站、汽车客运站、城市公交首末站、城市停车场等拓展快递收发分拣和城市配送服务。

2024年11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船舶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构建绿色智能船舶规范标准体系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船舶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构建绿色智能船舶规范标准体系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智能船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智能船舶行业稳定发展,比如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鼓励推广制造服务一体化新模式,鼓励核电装备、汽车、民用航空、船舶海工等企业构建串联全环节要素的数字化平台,打造软硬件结合的创新

2024年11月0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即时配送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生活服务和配送等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即时配送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生活服务和配送等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为加强即时配送等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商务部发布的《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推动商贸流通领域物流数字化发展,打造一批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强物流全链路信息整合,推广使用智能仓配、无人物流设备,加快标准托盘、周转箱(筐)等使用,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2024年11月0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跨境物流行业相关政策:增强跨境电商物流保障能力

我国及部分省市跨境物流行业相关政策:增强跨境电商物流保障能力

为加强跨境电商物流保障能力,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商务部发布的《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划》提出建设一批数字国际供应链平台,完善平台信用评价、国际物流、支付结算、信息服务、跨境数据流动等供应链综合服务功能。

2024年11月0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LNG运输船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液化天然气(LNG)等燃料动力船型研发

我国及部分省市LNG运输船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液化天然气(LNG)等燃料动力船型研发

为推动LNG运输船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加快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氨、电池等动力形式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推广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试点。

2024年10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相关政策:积极发挥轨道交通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作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相关政策:积极发挥轨道交通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作用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若干措施》提出鼓励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节地模式,需要整体规划建设的,实行一次性组合供应,分用途、分层设立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2024年10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