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我国塑料餐饮具及日用品行业相关政策汇总一览

1、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塑料餐饮具及日用品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行业宏观管理,提出行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并组织实施行业发展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起草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草案, 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协调解决行业运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负责行业应急管理、产业安全有关工作。

       塑料餐饮具及日用品行业的行业协会是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主要负责研究行业发展方向,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协调行业内外关系;代表会员权益,向政府反映行业的意见和要求;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参与质量管理监督, 承担技术咨询;实行行业指导,促进产业发展,维护产业安全等工作。

2、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塑料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用塑料制品作为塑料工业的重要分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紧密。我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并健全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生产和使用等方面对日用塑料制品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管。同时,作为国内轻工业中的最大产业和支柱产业,塑料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十三五”以来,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大力支持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行业主要产业政策

       塑料餐饮具及日用品行业主要产业政策如下:

主要产业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单位

相关内容

《中国制造2025》

2015 年 5 月

国务院

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2015 年 10 月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其中高分子领域包括: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工程和特种工程塑料制备技术、新型橡胶的合成技术及橡胶新材料制备技术、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循环再利用技术、高分子材料的新型加工和应用技术等。

《塑料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2016 年 5 月

中国塑协

重点发展多功能、高性能材料及助剂,力争在材料功能化、绿色化及环境友好化取得新的突破;加快塑料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小型、超高精度、超高速和智能控制的加工设备;加快绿色、节能、高效新型加工成型工艺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 年 8 月

工信部

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轻工业综合集成应用。加快食品、塑料制品、皮革、造纸、洗涤用品等行业生产轻工业综合集成应用。加快食品、塑料制品、皮革、造纸、洗涤用品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2016 年 12 月

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

加快推动先进基础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材料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重点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工艺技术,开发生物可降解材料。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2019 年 9 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 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2020 年 1 月

发改委

2020 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 2022 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到 2025 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深度内容,请查阅观研报告网:
        《2021年中国塑料餐饮具及日用品市场分析报告-市场发展现状与市场商机研究
        《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分析报告-市场竞争现状与发展前景评估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住宿服务行业相关政策:提升住宿服务品质和涉外服务水平

我国及部分省市住宿服务行业相关政策:提升住宿服务品质和涉外服务水平

为加强住宿服务,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直播+”融合发展,引导农村住宿、餐饮、旅游以及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商业网点等开展直播业务,发展“线上引流+线下消费”模式。

2024年11月1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餐饮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智慧餐饮等新场景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餐饮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智慧餐饮等新场景建设

为推动餐饮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加快智慧餐饮、智能出行、数字家庭、上门经济、即时零售等新场景建设,打造城市数字消费新地标。

2024年11月0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餐饮服务行业相关政策:促进团体供餐服务提质扩容

我国及部分省市餐饮服务行业相关政策:促进团体供餐服务提质扩容

为推动餐饮服务质量的提高,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团体供餐服务提质扩容。鼓励发展夜间餐饮、休闲餐饮、文旅主题餐饮等,促进餐饮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2024年06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自助餐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各地举开展餐饮促消费活动

我国及部分省市自助餐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各地举开展餐饮促消费活动

自助餐是一种餐饮形式,其特点在于客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并自由取用。

2024年06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高档酒店行业相关政策:鼓励酒店等对能源进行智能化管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高档酒店行业相关政策:鼓励酒店等对能源进行智能化管理

高档酒店,通常指的是五星级或四星级的酒店,这些酒店以其设施的豪华性、服务的优质性以及环境的舒适性为特点,主要服务于追求高品质住宿体验的客人。

2024年06月0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连锁店行业相关政策:探索引入优质、连锁餐饮品牌

我国及部分省市连锁店行业相关政策:探索引入优质、连锁餐饮品牌

连锁店是指众多小规模的、分散的、经营同类商品和服务的同一品牌的零售店,在总部的组织领导下,采取共同的经营方针、一致的营销行动,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销售的有机结合,通过规范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联合。

2024年05月1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度假酒店行业相关政策:完善老少同乐、家庭友好酒店等设施

我国及部分省市度假酒店行业相关政策:完善老少同乐、家庭友好酒店等设施

度假酒店是以接待休闲度假游客为主,为休闲度假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与游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酒店。与一般城市酒店不同,度假酒店不像城市酒店多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大多建在滨海、山野、林地、峡谷、乡村、湖泊、温泉等自然风景区附近,而且分布很广,辐射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向旅游者们传达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

2024年03月29日
我国快餐行业相关政策:提升餐饮质量和配送标准化水平

我国快餐行业相关政策:提升餐饮质量和配送标准化水平

为推动快餐行业的发展,我国及部分省市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3年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扩大餐饮服务消费。倡导健康餐饮消费、反对餐饮浪费,支持各地举办美食节,打造特色美食街区,开展餐饮促消费活动。因地制宜优化餐饮场所延长营业时间相关规定。

2024年02月2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