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青岛市十二五期间蔬菜产业发展振兴规划,全市蔬菜生产基本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通过新品种引进推广,蔬菜品种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蔬菜上市品种更加丰富,基本实现了全年市场均衡供应;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蔬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先后涌现出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等一批特色蔬菜品牌。
为加快振兴青岛市蔬菜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青岛市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青岛市蔬菜耕地面积110万亩,全年基本菜田复种指数为22。2009年,蔬菜(含瓜类)播种面积2317万亩,总产量8793万吨,总产值932亿元;年出口量70万吨,创汇额10亿美元,占全省60%。目前,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到65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面积77万亩,塑料大棚蔬菜面积238万亩,中小棚蔬菜34万亩。全市蔬菜生产基本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通过新品种引进推广,蔬菜品种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蔬菜上市品种更加丰富,基本实现了全年市场均衡供应;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蔬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先后涌现出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等一批特色蔬菜品牌。同时,加大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搭建了蔬菜流通平台,畅通了优质品牌蔬菜走向国际国内市场渠道,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但目前看,青岛市蔬菜产业在加快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排灌能力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土壤盐渍化、连作障碍及季节性病虫害日渐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偏少;蔬菜处理加工技术落后,加上进口国贸易保护壁垒、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等,不同程度地制约了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端、高效、高质”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出口贸易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市场多元化、经营产业化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以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为标志的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努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坚持产品质量安全,实现质量、产量和效益的统一;坚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地方名优特产;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到8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920万吨,总产值138亿元;蔬菜产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增加3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70%以上;建设3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3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通过蔬菜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
三、发展重点
(一)调整结构,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规模化日光温室为重点,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补充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引进、选育和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研究和推广现代育苗技术、规范化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完善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引导各项资源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设施蔬菜产出率。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的莱西、胶南两市为重点实施区域。
(二)提升质量,挖掘培育地方名产蔬菜。以青岛名产蔬菜品牌化为中心,以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仁兆大蒜、蟠桃大姜、白庙芋头等为重点,在搜集、整理和保护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品质改良和开发利用,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充分放大品牌效应。加快发展食用菌生产,在食用菌优势产区,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一批规范化菌种繁育基地,发展一批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
(三)发挥优势,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以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为中心,巩固青岛市出口企业现有优势产品,拓宽产品范围,以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调理食品等产品为重点,加大对企业升级改造的扶持,鼓励企业加强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出口产业集群。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的胶州、莱西、平度、胶南和即墨五市为重点实施区域。
四、发展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是蔬菜稳产、高产、高效的前提。通过加强菜田排灌设施和保护地设施规范化升级改造,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区域化水、电、路建设,提高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水平;通过加强工厂化育苗设施建设,提高种苗集约化供应能力;通过加强菜田耕整机械、肥水一体滴(渗)灌系统等机械操作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装备,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降低劳动强度,节省用工;通过加强防虫网、杀虫灯、诱虫板等技术装备,提高质量绿色防控和安全保障能力;通过加强冷链设施建设,提高保鲜能力,降低损耗,扩大产品销售区域。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新建10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新增35万亩设施蔬菜,改造陈旧栽培设施20万亩;重点培育3个年育苗能力达到3000万株以上的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
(二)加强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蔬菜市场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加大科技创新。重点加强蔬菜良种工程和重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力度,尽快实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等建设项目,科研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创新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满足蔬菜生产发展需求。二是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开展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先进实用蔬菜技术的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力度,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利用五年时间,建设50个蔬菜标准园,筛选出50个蔬菜新品种、集成10大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市重点蔬菜示范镇进行普及应用。
(三)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蔬菜安全生产过程就是标准化实施过程。当前,一是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通过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加快制订完善技术规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抓好3个国家级标准园区建设的同时,市和区市再建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蔬菜标准园区。二是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检测点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蔬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三是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违禁添加剂的监测力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并及时对外发布信息。四是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重点是加强监管队伍、制度和条件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四)推行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是现代蔬菜商品生产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改良品种着手,推广外观形状好、整齐一致、耐贮运、货架期长的鲜食和加工专用优良品种,特别是出口专用品种,并发展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其次,要加强蔬菜采后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以及贮运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商品化处理水平,改善产品外观质量。再次,要加强蔬菜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研究与推广,促进蔬菜加工业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加工转化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五)深化产业化经营与品牌创建,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积极引导和扶持壮大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和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纽带和桥梁作用,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提高青岛市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完善企业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企业与生产基地、科研单位间长期共生的合作关系。引导和培育蔬菜合作社,实施土地转移经营,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建设一批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区批发、零售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蔬菜市场信息网络,充分发挥批发市场的交易拉动和信息引导功能。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经纪人队伍素质,规范从业行为。力争5年时间,新建100家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龙头企业,建设和改造30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重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
(六)增加财政投入,提高蔬菜产业的保障能力。制定青岛市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控、技术研发与推广等给予重点扶持。实施蔬菜建设与关键技术补贴政策,完善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保险机制,逐步扩大保险试点范围和试点险种,降低生产风险。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蔬菜产业振兴行动,构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协调和指导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在蔬菜主产区,要把蔬菜产业发展列入当地政府考核内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蔬菜产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