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4-2020年山东省烟叶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改善设施设备条件,提高烟叶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生产机械化。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烟叶家庭农场。
(一)改善设施设备条件,提高烟叶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严格的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和以烟为主的种植制度,保持产业规模、布局稳定。深入实施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每年投资1亿元左右,继续抓好烟田小水利、机耕路、密集烤房、育苗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烟田综合治理,在种烟区实施土地整理15万亩,进一步改善烟区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通过推进烟站优化整合,组建中心烟站34个(潍坊12个、临沂13个、日照6个、淄博1个、青岛1个、莱芜1个),形成“中心烟站+收购点”管理模式,提升产业综合配套水平。加强烟田水源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好五莲县龙潭沟水库、费县三和水库建设项目;争取烟草行业政策支持,积极规划建设新的烟田水源工程,增强水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加强烟田防雹增雨、病虫害预测预报与统防统治等保障设施建设,努力降低生产风险。完善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管用并举,以烟农合作社为管护主体,推进市场化运作,确保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2.推进生产机械化。充分利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把推进烟草农机发展与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结合起来,加大对烟草农机特别是通用机械配套的支持力度。加快烟田机械化推广进程,以烟农合作社为依托,以基地单元全程机械化试点为引领,每年投资5000万元左右,对烟草通用机械、专用机械进行补贴,提高农机装备和机械化生产水平。按照先进、实用、高效的要求,搞好烟草农业机械的研发,重点突破烟叶采收机、打顶机和多功能机械,进一步提升移栽机、起垄施肥一体机等农机性能,着力解决适合山区丘陵作业的中小型机械配套问题。到2020年,全省烟田农机新增2万台(套),保有量达到5万台(套),百亩配套动力20千瓦,形成完善的机械化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
3.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烟叶生产地理信息平台,推广育苗、烘烤智能化控制,完善烟农合作社信息系统,加强专家咨询、气象服务、劳动力资源调度、质量检测、自动化收购等信息应用,探索烟田物联网感应技术,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二)完善经营组织模式,推进生产方式现代化。
1.大力发展烟叶家庭农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重点发展壮大烟叶家庭农场,因势利导培育专业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场登记注册制度,扩大现有农场单体规模,推行企业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农场经营水平和发展能力。到2020年,家庭农场种烟面积占到全省的80%以上,其中200亩以上烟叶家庭农场达到2500个左右,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2.扶持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坚持“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思路和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大力发展综合服务型烟农合作社,构建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服务体系。引导合作社完善组织模式,规范运行管理,全面开展烟草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环节专业化服务,拓展物资配送、技术推广、信贷服务、设施管护等功能,充分利用设施发展多种经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完善扶持政策,在设施用地、税收政策、信贷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财政投资项目向符合条件的烟农合作社倾斜,加强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培训和人才支持,将烟草示范社纳入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范围,对运作规范、绩效良好的烟农合作社给予奖励。到2020年,全省形成规范完善、服务高效、达到省级示范社标准的综合服务型烟农合作社50个,单体覆盖面积1万亩以上,实现植烟村全面覆盖、全体烟农入社、生产全程服务、烟农普遍受益。
3.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以潍坊、临沂、日照为重点,建成10个左右要素集聚、综合配套、优质高效的万亩省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实现生产组织化、劳动机械化、技术集成化、品牌特色化;各地创建一批市级、县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格局,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与农村社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融合,选择在烟叶生产基础好、家庭农场规模大、合作社服务水平高的区域,试点建设一批烟草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的“烟叶特色农村社区”,探索烟草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助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三)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1.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主产区烟叶技术中心和实验站建设,积极推进烟叶技术中心的行业认定工作,深化与科研院所、卷烟工业的项目合作,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与中国北方、南方烟草良种繁育中心协作,搞好烟草良种引进与选育,以实验站为依托做好品种区域试验示范工作。实施烟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高香气、高品质、低危害为目标,深入实施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构建适应市场需求和山东实际的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加快成果转化。在烟叶基地单元内规划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园区,组装集成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全省推广3个左右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优质新品种;大力推广漂浮育苗、测土施肥、病虫害综防、科学烘烤等先进适用技术。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实行烟农户籍化管理,完善多元化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探索烟农合作社托管技术服务,确保技术服务到户、技术要领到人、科技成果到田,提高技术到位率。
3.加强烟农培训。大力实施培训工程,发挥龙头企业、烟农合作社及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利用烟农学校、现场示范、广播电视、互联网、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大家庭农场经营者、专业种植大户、专业化服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加强职业烟农队伍建设,在社会保障、农业保险、帮扶解困、捐资助学等方面加强扶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职业烟农1万户以上,确保烟农队伍稳定。
(四)完善生产管理体系,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推进精益生产。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供应”为核心要求,以流程优化设计、资源要素整合、人员协同配合为基本调节手段,以“两头工场化(育苗、烘烤)、田间机械化、服务专业化”为重点,持续推进信息精确、技术精良、流程精益、作业精准、组织精密、队伍精干,使烟叶生产系统最大限度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2.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烟叶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标准宣传贯彻和推广落实,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控制,健全质量评价和追溯机制,实现烟叶质量持续改进。全面推行烟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搞好产地环境保护,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注重劳动者健康保护,严格控制农残和重金属含量,保障烟叶质量及其安全性。
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广精准施肥施药、生物防治、节水灌溉、风力提水等技术,加快稻草板材质烤房、生物质能源替代煤炭烘烤示范推广,加强土壤保育,推行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有序轮作等措施,实现用养结合、持续利用,探索绿肥种植———畜牧养殖———粪肥还田的农业循环模式,促进生产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发展,建设生态烟区、美丽烟区。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实现产业发展目标。坚持和完善各级烟叶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烟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烟叶产区要把烟叶产业作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兴农富民的优势项目来抓,制定烟叶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生产设施用地、烤房用电、基础设施管护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担保机制,探索建立烟叶生产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烟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产业发展投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