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盈利者寥寥无几 生鲜电商缘何纷纷“败走麦城”?

相关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竞争态势及十三五投资商机研究报告


  近几年,生鲜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井喷式发展”,被称为电商行业的“最后一块肥肉”。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曾风光无限的生鲜电商平台中盈利者寥寥,有的平台重金投入却持续亏损,有的则处于“半瘫痪”状态或早已销声匿迹。其中,物流成本高、用户黏度差等难题已成为生鲜电商的致命痛点。


  
曾经“遍地开花”如今“哀鸿遍野”

 

  购买优质生鲜农产品是消费者的刚性需求,生鲜电商曾被业界预测为电商行业的“最后一块肥肉”。当年,不少生鲜企业纷纷投入巨资“触网”,生鲜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3年以来,重庆也涌现了每日鲜、田园优选、奇易网、九颗米等各具特色的生鲜电商平台。

 

  例如,每日鲜网依托物联网技术布局线下“电子菜箱”,成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典范;田园优选则整合了西南地区数百家农业合作社,号称价格比实体店便宜20%以上。

 

  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最后一块肥肉”却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曾风光无限的生鲜电商平台中,有的重金投入却持续亏损,有的处于“半瘫痪”状态,有的早已销声匿迹。

 

  记者走访渝北鲁能星城、九龙坡云湖天都等高档小区发现,每日鲜网曾斥巨资投放的“电子菜箱”已不见踪影。董事长吴限证实,每日鲜虽还保有线上平台,但线下业务已经停了一年多。

 

  曾被誉为“重庆生鲜电商第一平台”的田园优选,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记者登录其网站发现,虽有数百种产品在线销售,但购买者屈指可数。总经理杨代超说,平台正在调整升级,目前已亏损几百万元,生鲜电商曾发展得如火如荼,如今却多是举步维艰。

 

  去年,重庆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发布《重庆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对全市涉农电商平台随机抽取三个月日均访问量调查发现,只有两家平台达到万级,40余家平台只有数百人,10余家平台几乎为零,而智慧的餐桌、九颗米、憨熊小区等平台则早已退市。

 

  全国生鲜电商平台的生存状态也是如此。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95%亏损或巨额亏损。其中,顺丰嘿客、爱鲜蜂、天天果园等风靡一时的平台相继关店。

 

  物流短板、用户黏度成致命痛点

 

  春节前,重庆渝北区的向晴网购5斤芒果。下单第二天,芒果就从广西发出,第五天上午才到达重庆,向晴多次催促快递送货,却被告知春节放假不予配送。

 

  下单19天后,向晴终于收到了网购的芒果,芒果却早已腐败变质。“再也不敢在网上买水果了,明知道水果容易坏,物流还这么慢。”向晴说。

 

  向晴网购水果的遭遇折射出,物流短板是生鲜电商发展的致命痛点。

 

  不同于普通商品,多数生鲜产品需要冷藏或冷冻存储,配送也需专门的冷链物流。杨代超估算,生鲜产品的配送成本因此比普通商品至少高30%。

 

  “更要命的是,当前国内冷链物流体系并不成熟,借助第三方物流必然影响用户体验,自建冷链物流成本太高,企业无法承受。”杨代超说。

 

  与此同时,生鲜电商平台普遍面临订单少、复购率低的问题。杨代超说,生鲜产品具有多样性,标准化程度低,消费者的评价有较强的主观性,极易无法满足心理期待而放弃二次购买。

 

  重庆白领张玲曾网购过一次香蕉,但她认为香蕉口感不错,但个头太小,不打算再次网购。“在市场上可以看大小、颜色,还能捏一捏,买着更放心。”

 

  不仅如此,用户很难短期内改变购买生鲜产品的消费习惯。吴限说,相比北、上、广等大城市,重庆等地的消费者普遍时间成本不高,购买生鲜产品也比较方便,电商平台尚无法刺激用户改变消费习惯。

 

  “物流跟不上,用户引不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吴限说,网购生鲜产品的人群无法形成足够的订单,订单量难以支撑用于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必然导致电商平台亏损。

 

  路在何方?唯有融合发展

 

  记者发现,在“哀鸿遍野”的形势下,也有个别生鲜电商平台另辟蹊径,开拓出全新的发展道路。

 

  例如,重庆本土生鲜电商平台香满园依托重庆菜园坝水果市场和重庆公路运输集团,破解货源和物流难题。总经理杨廷松介绍,香满园走的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之路,才实现收支基本持平。“不能为了电商而电商,而要形成线上线下产业体系,融合发展。”

 

  吴限说,企业可以抛开“做农产品一定要做生鲜”的固有思维,暂不涉及农产品业务,形成盈利模式后再引入农产品。“例如,可以先做农业供应链金融,向农业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既可联系供需双方,促进信息对称,还可避开物流等痛点,引入农产品后可从面向企业做起,再逐步直接面向消费者。”

 

  此外吴限建议,各企业应避免各自为战,可合作建设公共物流体系,破解物流难题。奇易网董事长蒋晓春说,生鲜电商企业应建立一个公共服务体系,消除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促进平台、政府和种植户形成联盟,实现融合发展。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蛋鸡养殖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进育制种智能化

我国及部分省市蛋鸡养殖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进育制种智能化

为促进蛋鸡养殖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发布《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支持培育饲料转化率高、节粮性能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加快培育推广高蛋白玉米等饲用作物品种。支持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良种扩繁场和核心种公畜站,强化水产原良种场建设。

2025年10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环境污染治理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建立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我国及部分省市环境污染治理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建立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环境污染治理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环境污染治理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西发布的《广西生态环境与大健康暨宜居康寿品牌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省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饲料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广精准饲料配方技术体系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饲料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广精准饲料配方技术体系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生物饲料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生物饲料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云南省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2025年10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养殖行业相关政策:稳步提升养殖水产品供应能力

我国及部分省市养殖行业相关政策:稳步提升养殖水产品供应能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养殖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推进传统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集成应用池塘养殖多功能智能化设备、生态养殖管理系统及装备技术。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工厂化循环水、室内鱼菜共生等设施养殖模式,稳步提升养殖水产品供应能力。

2025年10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粮食仓储行业相关政策: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

我国及部分省市粮食仓储行业相关政策: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

为了进一步推动粮食仓储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等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大力支持粮食安全战略,强化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领域金融服务。

2025年09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水果零售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标准研制进程

我国及部分省市水果零售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标准研制进程

为了进一步推动水果零售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等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制定一批地理标志水果质量分级标准。大力推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准,推动实现优质优价。

2025年09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水产养殖行业相关政策:稳步提升养殖水产品供应能力

我国及部分省市水产养殖行业相关政策:稳步提升养殖水产品供应能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7月农业农村部等发布《关于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支持以丰产优质、抗病抗逆为目标性状的水稻品种和以适应浅水环境、速生、抗病抗逆为目标性状的水产品种培育,加快育繁推一体商业化水产育种体系建设。

2025年09月1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农场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再联合、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

我国及部分省市农场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再联合、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

为促进农场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7月农业农村部等发布《关于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支持家庭农场再联合、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品牌共享、风险共担开展联合与合作,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2025年09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