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三五”时期陕西省渭南市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
参考《2017-2022年中国生态农业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坚持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持续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突出抓好整镇连片、高产高效现代粮食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65 万亩;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节水改造,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5 万亩。稳定优质小麦生产,扩大玉米、红薯等优质杂粮基地,因地制宜发展花生、“双低”油菜等专用油料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丰产增收工程,推广土壤改良施肥、农机农艺融合、良种科研繁育等,开展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提高粮食产能。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0 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20 万吨以上。
提升果菜畜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果业转型升级,按照“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的思路,以品牌创建为龙头,继续实施全市水果公用品牌战略,大力推广矮砧苹果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果园管理技术,实施星级果业标准化示范园创建工程,打造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枣、临渭葡萄、合阳红提等中国果业知名品牌,建设陕西现代果业强市。到2020 年,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400万亩,产量达到600 万吨,优果率达到85%以上。大力发展设施瓜菜,推进设施瓜菜基地、日光温室和标准化大棚建设,瓜菜面积达到200万亩,努力把渭南建成西安的“大菜园”和陕西绿色食品基地。继续扩大核桃、花椒、红枣、柿子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大力发展金银花、药用菊等特色林地产业,到2020 年,全市干杂果经济林面积达到300万亩,建成全省绿色生态产品基地。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工程,以建设千万头生猪、100 万只奶山羊、20 万头奶牛、亿只肉(蛋)禽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生产,完善加工流通体系,建成陕西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加快推进“一县一业”工程,促进产业聚集,重点抓好渭北水果聚集区、灌区瓜菜聚集区、特色果业聚集区、沿山特色干果聚集区和沿河特色水产聚集区建设。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和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新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0 个,提升改造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0 个,各类园区面积达到230 万亩。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经开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为引领,加快大荔食品工业园区、白水苹果科技产业园区、韩城国家级花椒产业园区等建设,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建设一批农产品深加工聚集区。巩固提升“大荔模式”,建设先进技术应用推广、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农产品交易、粮油仓储设施提升改造,推动农产品配送与社区超市、电商全面对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创意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安全。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加快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长效机制。完善和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农业政策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支持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开发民俗旅游休闲、建筑、物流等非农产业。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农村土地、林地等资源的资产化置换、股权化流转,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