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内蒙古森工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大兴安岭林业集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做好2020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减办明电〔2020〕1号)要求,不断加强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各类灾害应急能力和森林草原防火能力建设,切实做好2020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林草行业各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结合各地林草行业防灾减灾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林草行业各项活动。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加强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各类灾害应急和森林草原防火能力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广大人民群众身边的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筑牢防灾减灾和预防森林草原火灾防线。
       
       二、突出主题,集中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5月9—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根据地区和行业特点,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信等媒体,广泛开展林草行业防灾减灾宣传。通过发布公益宣传片、开设网络课程,向社会公众普及林草行业防灾减灾知识,特别是森林草原防火知识和防范应对的基本技能。要根据疫情防控的不同情况,有序组织林草行业广大干部职工、林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公众等群体,参观各类自然博物馆、森林火灾纪念馆、地质灾害遗址遗迹等公益开放场所。要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集中曝光一批森林草原火灾、乱捕乱猎野生动物案例,通过反面典型案例对社会公众进行警示教育。要走进工厂、学校、社区,通过现场讲解、知识问答、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现场宣传活动,提高防灾减灾参与度和认知度,营造全民关注、全民支持、全民参与保护森林草原、热爱自然、防范各类灾害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强化管理,全面彻底排查消除灾害事故隐患
       
       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把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沙尘暴防治工作作为防灾减灾的重点,加强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强化防治业务培训和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高识别林草行业灾害风险和治理隐患的能力。要认真总结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近年来林草行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及深刻教训,积极开展全面系统的灾害事故及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积极消除各类灾害特别是森林草原火灾隐患。要深入研究林草各类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全社会对林草行业防灾减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要突出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严格管控、严格审批野外用火,加强对墓地集中区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地区的重点把守和看管,管住农林交错地区火源,高火险时段严禁一切野外用火,最大限度减少人为火灾发生。
       
       四、快速反应,积极妥善处置各类灾害
       
       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短期汛情和森林草原火险天气预报,继续落实预警响应机制,做到因险设防,因险而动。要认真做好人员、队伍、装备、物资等准备工作,加强值班值守,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及灾害事故和森林草原火灾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一旦发生各类灾情和森林草原火灾能及时科学有效应对。林草行业所属森林消防队伍要集中食宿,加强训练,靠前驻防,切实提高早期火情处理能力,确保打早打小打了。要深刻汲取近年来扑火队员伤亡事故的惨痛教训,加强对林草行业专业和半专业扑火队员及护林员的扑火常识、火场紧急避险等人身安全防护的培训和教育,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扑火队员安全放在首位。
       
       请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泛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林草行业各项活动,并将总结报告于2020年6月15日前报送我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以上数据资料参考《2020年中国林业市场分析报告-行业现状调查与未来动向研究》。
       
       各类行业分析报告查找请登录chinabaogao.com或gyii.cn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推行种子可追溯管理【附我国及各省份种子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推行种子可追溯管理【附我国及各省份种子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近些年来,为促进种子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发展中药材现代种业。研究制定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

2025年04月03日
加快农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制修订【附我国及各省份兽药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加快农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制修订【附我国及各省份兽药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为推动兽药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5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农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制修订,深入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2025年03月2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人农场行业相关政策:引导国有农场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人农场行业相关政策:引导国有农场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无人农场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有农场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2025年03月20日
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附我国及各省份节水灌溉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附我国及各省份节水灌溉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为推动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设施,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25—2030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00万亩左右。推进管理节水。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发展节水产业,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

2025年03月1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玉米种子行业相关政策:实施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

我国及部分省市玉米种子行业相关政策:实施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

为推动玉米种子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5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种业创新攻关。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高通量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平台体系建设,实施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

2025年03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盆栽蔬菜行业相关政策:推进育苗催芽播种等智能装备应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盆栽蔬菜行业相关政策:推进育苗催芽播种等智能装备应用

盆栽蔬菜是指在花盆或其他容器内种植的蔬菜,供人观赏和采摘食用,盆栽蔬菜可作为微型盆景点缀居室,将庭院、阳台装扮得葱绿嫣红。

2025年03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农贸行业相关政策:拓宽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农贸行业相关政策:拓宽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

近些年来,为促进智慧农贸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1月商务部等7部门发布的《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消费基础设施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2025年03月12日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附我国及各省份畜牧养殖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附我国及各省份畜牧养殖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畜牧养殖是指人类通过人工饲养和繁殖家畜、家禽以及特种动物,利用它们的生理机能将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获取肉、蛋、奶、皮毛、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各种动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2025年03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