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由工信部牵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简称《规划》起草工作便完成了征求意见;去年11月召开的“电动车大会”上,《规划》更是呈现呼之欲出之势;12月初,“《规划》已进入部委审批阶段”的报道见诸多家媒体。按照计划,在对《规划》做进一步完善后,本应在2010年年底前正式出台,而新年钟声响过之后,作为主要起草机构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一位专家对外证实,《规划》的出台时间确实再次被推后了。
前景美好道路曲折
作为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确定了从2011年到2020年十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这一《规划》被看做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根本大法”。
按照此前被曝光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具体目标、政策保障、巨额投入……再加之反复论证,《规划》似乎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其出台过程却缘何如此周折?
2010年11月22日,工信部组织专家对6项与电动汽车有关的标准进行讨论,涉及混合动力车型的分类、超级电容、电动车充电接口以及动力电池产品规格等内容。其中前三项标准已基本确定,但动力电池产品规格尺寸很难统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在1月10日开年会时还在集中讨论。
事实上,标准无法统一,正是《规划》不能出台的原因之一。由于涉及多方参与,诸如在上述会议上确定的充电接口标准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讨论过程。其背后,隐现的则是利益之争。
把混合动力汽车列入《规划》,并赋予相当重要的位置按照《规划》,到2020年,中、重度混合动力车要达到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观察这一变化的出现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规划》的“前身”本名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原定在2010年3月正式颁布,其中并未包括混合动力技术。
不过,这一项可以“理解”的政策思路却引起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两大阵营之争。“电动车流派”认为,经过国家863计划电动车专项十年的研发,国内汽车工业在电动车领域已和国际汽车工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在争夺新能源市场这场马拉松长跑中,我们巨大的市场和成本优势将成为赢取胜利的战术武器。”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而“混合动力流派”则认为,基于成本和技术成熟度,在传统动力汽车向终极目标燃料电池车实现的过程中,混合动力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这两大“流派”在企业层面也各有代表,不过,争议随着混合动力被列入《规划》而“偃旗息鼓”。在《规划》的主要起草机构中汽协的争取下,混合动力被算作一项节能技术,而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也最终变身为现在的《规划》。
可能在争议中起步
在业内人士看来,诸多仍需完善的条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进展。
在《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对备受争议的小型低速电动车网开一面,但对低速电动车并无明确定义。同时,征求意见稿又明确了要发展电动车驱动电池核心技术,并力争位居国际前列。单从技术角度,这样的条文恐会让部分动力电池研发生产企业感到困惑。
“《规划》推迟出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大家对新能源的准确路线以及相关标准和措施无法看清。新能源的发展规划是一个动态的方案,是随着国内新能源本身的技术进展以及市场动态不断调整的一个政策。”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对记者强调。
同时,《规划》意见稿中对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布局设定了目标:到2020年,培育形成1—2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3—5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超过5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这又是在提‘国家队’的概念,发展新能源车难道要让民企靠边?”有民营汽车企业的高层不无抱怨。
“由于目前《规划》中还有许多需要商讨的问题,可能正式出台要等到两会之后的3月份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主任陈全世向媒体透露。
“《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最终公布的内容不会做太大修改。”中汽协专家确认了《规划》出台的时间将在今年3月份。
如此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夹杂着争议艰难起步。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