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出炉 新办法存质疑

         导读: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出炉 新办法存质疑。“据我从经销商处了解到的信息,修订后的‘草案’在经销商建店的成本、标准等方面将有所放松,比如原来的4S店必须要求在独立场所盖方方正正的店, 而以后的考核标准可能仅在于是否满足服务标准。

         参考《中国汽车4S店行业市场调研与盈利战略研究报告(2014-2019)

         在汽车业反垄断的背景下,实施近10年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有望得以修订实施。记者从消息人士处了解到,新的《办法》修订草案已经出炉,并由汽车行业流通协会下发至厂商和大型经销商处征询意见。

       “据我从经销商处了解到的信息,修订后的‘草案’在经销商建店的成本、标准等方面将有所放松,比如原来的4S店必须要求在独立场所盖方方正正的店, 而以后的考核标准可能仅在于是否满足服务标准。还有一点是,在此之前,经销商店面装修所采用的材料等,基本上都是由厂商指定供应商,以后这方面的限制可能会放松。”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其实长期以来以经销商利益为代表的流通协会对《办法》的存在就提出了很多的质疑,包括目前普遍存在的压库、搭售、跨区域销售限制等。” 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颜景辉告诉记者,而《办法》的修订之所以迟迟得不到落实,主要原因就在于厂商的反对。不过,在他看来,随着反垄断的进行,上述存在的不合理现象都在逐渐被打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垄断为新《办法》的落地提供了政策基础,而同时,《办法》的修订也是当前条件下,针对“反垄断”而打出的一招“组合拳”。“因为从目前来看,《办法》确实是更多地维护了厂商的利益,为汽车业垄断的产生创造了基础。”颜景辉表示。

 

  而上述针对建店成本等现象提出的修改意见,无疑将进一步减轻经销商的生存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在现行的4S模式下,普通品牌的经销商单店建店成本可达千万元,而诸如奥迪、宝马、雷克萨斯这样的豪华品牌,建店成本更可高达上千万甚至上亿元。

 

  “不过,相对投资标准以及供应商等问题,厂商和经销商其实更关注新的《办法》是否真的会放宽经销商代理品牌的数量,打破原有的单一授权模式。” 新华信汽车渠道研究总监黄伟告诉记者。其实,这也是目前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在此之前,国家工商总局曾于7月31日发布《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宣布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并对已完成备案工作的汽车经销商含总经销商的经营范围做出统一调整,将“××品牌汽车销售”统一登记为“汽车销售”。这被业界广泛认为是“未来4S模式被打破,大卖场的模式将广泛兴起”的政策基础,不过,也有业界人士质疑, 虽然工商备案可以放宽至“汽车销售”,但在现行的《办法》实施背景下,厂商依然可以利用其强势地位,将经销商捆绑至单一的品牌经营范围内。

 

  “而此次,如果《办法》真的能对经销商代理权放开,那么,多品牌销售在理论层面上应该是具有基础的。”黄伟认为,“比如在一个店里销售同一系别,如大众、丰田的车,或者在三四线市场,大的经销商集团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建立‘大卖场’等。”而从投入产出比看,多品牌共销的模式无疑有利于降低成本,对投资者来说也更具吸引力。不过,在汽车分析师封士明看来,这样的多品牌共销只能是特例而并不能得到大规模普及,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品牌之间的文化区隔以及技术差异,实现完全共融,无论从国外经验还是现实情况看,都不太现实。

 

  “在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修订与否之间存有的利益博弈,一直都是经销商和厂商层面的,对消费者来说,即便是办法修订,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好处。”在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办法》的修订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消费者的利益。

 

  “从目前透露出的信息看,确实消费者能从《办法》修订中获得的好处不多。”黄伟也认同上述观点,即便是降低4S店的建店标准和放行多品牌销售,4S店成本降低后的利好能否转移到消费者头上还是未知数。

 

  而要真正让消费者获益,最好的方式是进一步打破厂商对零部件的“垄断”。“在日本,零部件的渠道相对开放,所以日本的汽车售后成本相对中国低很多,而目前国内市场,由于零配件的来源都是单渠道的,这为售后成本的高居不下提供了基础。”颜景辉告诉记者,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反垄断一开打,包括豪华车品牌都能出让“20%~30%”利润空间的主要原因。

 

  “只有开放零部件的供应体系,一方面让非原厂件进入4S店的售后体系,另一方面放宽原厂件的流转,并将目前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模式打破,使二者进一步分离,才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崔东树认为。

 

  不过,在前述多位人士看来,这种破除零部件领域的“封闭”,单靠《办法》恐难实施,还应该加强反“垄断”的力度,大打组合拳。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担忧,在目前国内零配件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大背景下,如果全面放开零配件的流转,如何保证产品品质,或又将成为新的挑战。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车载导航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

我国及部分省市车载导航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

车载导航是利用车载GPS(全球定位系统)配合电子地图来进行的,它能方便且准确地告诉驾驶者去往目的地的最短或者最快路径,是驾驶员的好帮手。

2024年05月1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相关政策:加强无人驾驶车辆等核心装备研发应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相关政策:加强无人驾驶车辆等核心装备研发应用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实现无人驾驶的目的。它利用车载传感器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无人驾驶汽车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技术于一体,

2024年04月3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刹车片行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汽车零部件等高端智能再制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刹车片行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汽车零部件等高端智能再制造

刹车片,也被称为刹车皮,是固定在与车轮旋转的制动鼓或制动盘上的摩擦材料,通过其摩擦衬片或摩擦衬块承受外来压力而产生摩擦作用,达到车辆减速的目的。刹车片是汽车制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在踩刹车时与刹车盘或刹车鼓接触,产生摩擦,利用摩擦力使车辆减速或停止。刹车片通常由钢板、胶粘绝缘层和摩擦块组成,其中摩擦块由摩擦材料和粘

2024年04月1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发动机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发动机零部件制造等企业集聚发展

我国及部分省市发动机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发动机零部件制造等企业集聚发展

发动机是一种能够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发动机包括多种类型,如内燃机(包括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外燃机(如斯特林发动机和蒸汽机)、喷气发动机和电动机等。其中,内燃机通常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发动机既可以是动力发生装置,也可以指包括动力装置在内的整个机器,例如汽油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

2024年04月0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汽车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发展

我国及部分省市汽车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发展

汽车的定义是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或)货物,汽车可以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乘用车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商用车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并且可以牵引挂车,但乘用车不包括在内。

2024年04月0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飞轮行业相关政策:推动飞轮储能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装备研发

我国及部分省市飞轮行业相关政策:推动飞轮储能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装备研发

飞轮是安装在机器回转轴上的具有较大转动惯量的轮状蓄能器。当机器转速增高时,飞轮的动能增加,把能量贮蓄起来;当机器转速降低时,飞轮动能减少,把能量释放出来。飞轮可以用来减少机械运转过程的速度波动。

2024年03月13日
我国汽车皮革行业相关政策:开发高端绿色化、时尚化和功能化皮革材料

我国汽车皮革行业相关政策:开发高端绿色化、时尚化和功能化皮革材料

汽车皮革是用于汽车内部的特殊皮革材料,通常用于座椅、方向盘和仪表板等区域。它具有出色的耐用性和舒适性,能够提供卓越的触感和外观。汽车皮革有多种类型和等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预算进行选择。除了其耐用性和舒适性之外,汽车皮革还具有环保和可持续性方面的优势,因为它可以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汽车皮革是一种高质

2024年03月06日
我国行驶记录仪行业相关政策:推动认证关键环节非现场和现场监管一体化实施

我国行驶记录仪行业相关政策:推动认证关键环节非现场和现场监管一体化实施

汽车行驶记录仪,俗称汽车黑匣子,它是对车辆行驶速度、时间、里程以及有关车辆行驶的其他状态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并可通过接口实现数据输出的数字式电子记录装置。开车时边走边录像,同时把时间、速度、所在位置都记录在录像里,相当"黑匣子"。也可在家用作DV拍摄生活乐趣,或者作为家用监控使用。平时还可以做停车监控,安装行车记录仪,视

2024年03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