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食药监局:关于“甜味剂”的科学解读

       导读:食药监局:关于“甜味剂”的科学解读。 甜味剂是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根据我国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乳糖醇、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作为甜味剂可以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食品中。

       近期,网络上关于“甜味剂到底会不会导致肥胖”的信息引发了关注。“甜味剂”是什么?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食品工业中如何应用?有哪些相关的法规标准?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16年第5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组织有关专家解读甜味剂。

  一、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受到广泛应用

  甜味剂是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根据我国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乳糖醇、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作为甜味剂可以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食品中。
  甜味剂的优点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出现分解失效现象,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第二,不参与机体代谢。大多数高倍甜味剂经口摄入后原原本本地排出体外,不提供能量,适合糖尿病人、肥胖人群和老年人等需要控制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特殊消费群体使用。第三,甜度较高,一般都在蔗糖甜度的50倍以上,有的达到几百倍、几千倍。第四,价格便宜,同等甜度条件下的价格均低于蔗糖。第五,不是口腔微生物的合适作用底物,不会引起牙齿龋变。
  甜味剂对于食品工业而言,是一类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已在包括美国、欧盟及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有的品种使用历史长达100多年。

  二、按照标准规定合理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但仍需高度关注甜味剂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

  根据GB2760规定,甜味剂在允许使用的食品中通常规定了相应的最大使用量。这些规定都是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的,而且与其他允许使用的国家基本相同。另一方面,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最高权威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每一种待批准甜味剂的毒性试验(包括急性、亚慢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毒性、慢性毒性等)和代谢途径及动力学等研究报告会进行较长时间“苛刻”的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在制定ADI值时已充分考虑了人种、性别、年龄等各种因素。JECFA认为,按照ADI值正常摄入甜味剂,不存在安全问题。只要按照相关法规标准正确使用甜味剂,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然而,从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的2015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来看,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的在总体不合格样品中占比较高,其中也有涉及到甜味剂不合格的产品。其原因可能是生产厂家不了解相关标准的规定,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也不排除个别厂家为节约生产成本,故意违法使用。

  三、甜味剂部分替代糖的摄入是一种发展趋势

  世界范围内无糖低糖食品和饮料产品的开发速度都较快,甜味剂部分替代糖的摄入已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发展趋势。随着世界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更多低热量或无热量食品的需求,开发应用更多的安全高倍新型甜味剂也是一个趋势。

       因此,专家建议:一是加大对标准与法规的宣贯力度,加强监管。建议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贯,加强对“以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包括甜味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行为的监管和处置。二是食品生产企业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法规。严格遵守GB2760的要求,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包括甜味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量,不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三是加强科普,合理传播科学知识。建议采取多种方式加大食品安全知识推广普及的工作力度,及时发出科学声音,传播正能量。与甜味剂相关的报道应力求科学、全面,不应将其妖魔化。四是消费者应了解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注意合理膳食。消费者应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产品。对于嗜好甜食的消费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建议在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可选择通过甜味剂替代部分或全部添加糖的食品。

关于“甜味剂”的科学解读

一、背景信息

  近期,网络上关于“甜味剂到底会不会导致肥胖”的信息引发了关注。“甜味剂”是什么?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食品工业中如何应用?有哪些相关的法规标准?本期为您科学解读。

  二、专家观点

  (一)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受到广泛应用。
  甜味剂是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根据我国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乳糖醇、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作为甜味剂可以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食品中。
  甜味剂的优点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出现分解失效现象,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第二,不参与机体代谢。大多数高倍甜味剂经口摄入后原原本本地排出体外,不提供能量,适合糖尿病人、肥胖人群和老年人等需要控制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特殊消费群体使用。第三,甜度较高,一般都在蔗糖甜度的50倍以上,有的达到几百倍、几千倍。第四,价格便宜,同等甜度条件下的价格均低于蔗糖。第五,不是口腔微生物的合适作用底物,不会引起牙齿龋变。
  甜味剂对于食品工业而言,是一类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已在包括美国、欧盟及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有的品种使用历史长达100多年。

  (二)按照标准规定合理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但仍需高度关注甜味剂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
  根据GB2760规定,甜味剂在允许使用的食品中通常规定了相应的最大使用量。这些规定都是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的,而且与其他允许使用的国家基本相同。另一方面,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最高权威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每一种待批准甜味剂的毒性试验(包括急性、亚慢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毒性、慢性毒性等)和代谢途径及动力学等研究报告会进行较长时间“苛刻”的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在制定ADI值时已充分考虑了人种、性别、年龄等各种因素。JECFA认为,按照ADI值正常摄入甜味剂,不存在安全问题。只要按照相关法规标准正确使用甜味剂,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然而,从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的2015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来看,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的在总体不合格样品中占比较高,其中也有涉及到甜味剂不合格的产品。其原因可能是生产厂家不了解相关标准的规定,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也不排除个别厂家为节约生产成本,故意违法使用。

  (三)甜味剂部分替代糖的摄入是一种发展趋势。
  世界范围内无糖低糖食品和饮料产品的开发速度都较快,甜味剂部分替代糖的摄入已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发展趋势。随着世界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更多低热量或无热量食品的需求,开发应用更多的安全高倍新型甜味剂也是一个趋势。

  三、专家建议

  (一)加大对标准与法规的宣贯力度,加强监管。
  建议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贯,加强对“以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包括甜味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行为的监管和处置。

  (二)食品生产企业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法规。
  严格遵守GB2760的要求,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包括甜味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量,不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

  (三)加强科普,合理传播科学知识。
  建议采取多种方式加大食品安全知识推广普及的工作力度,及时发出科学声音,传播正能量。与甜味剂相关的报道应力求科学、全面,不应将其妖魔化。

  (四)消费者应了解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注意合理膳食。
  消费者应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产品。对于嗜好甜食的消费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建议在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可选择通过甜味剂替代部分或全部添加糖的食品。


本期专家:
  郑建仙,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甜味剂专业委员会原秘书长
  元晓梅,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资料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总局,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速冻食品行业相关政策: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我国及部分省市速冻食品行业相关政策: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为促进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强化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推进兽用抗菌药减量使用。

2025年03月1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饮料行业相关政策: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

我国及部分省市饮料行业相关政策: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

为推动促进饮料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5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发布的《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严守消费安全底线,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加强群众关切的米面油、肉蛋奶等重点食品监管。

2025年03月03日
促进国产生鲜乳消费【附我国及各省份乳制品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促进国产生鲜乳消费【附我国及各省份乳制品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乳制品指的是使用牛乳或羊乳及其加工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入或不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辅料,使用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所要求的条件,经加工制成的各种食品,也叫奶油制品。

2025年02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预制菜行业相关政策:研究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预制菜行业相关政策:研究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近些年来,为促进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研究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统筹制定严谨、统一的覆盖预制菜生产加工、冷藏冷冻和冷链物流等环节的标准,明确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要求。

2025年02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方便食品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全谷物方便食品等标准制修订

我国及部分省市方便食品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全谷物方便食品等标准制修订

为推进方便食品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技术部等部门发布的《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提出加强全谷物原料、全谷物主食品及全谷物方便食品等标准的制修订。

2025年02月1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有机食品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我国及部分省市有机食品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为促进有机食品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提升节能减排、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生产、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社会等领域认可技术支撑水平。

2025年01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