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展主要指标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聚焦优势领域,力争在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五项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全面推动国内外战略合作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决策部署,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构建立足区域、链接全球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助力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协同格局。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自贸区协同改革行动发展主要指标
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创新促开放,依托“两化”“五基地”建设,强化扩权赋能、区域协同和制度创新,持续释放改革动能,努力建设成为全省自贸协同标杆,纳入“四川自贸区成都片区组成部分”。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高层次人才集聚行动发展主要指标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构建有效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实施梯次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动态优化引才政策,提升“五位一体”引才聚合力,大力引进以两院院士、国家和省重点计划人才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及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大力招引海内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农业高新技术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招揽一批研发、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聚焦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目标,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下一代基因组、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生物医学材料、再生医学等重点领域,前瞻部署代表演进方向的颠覆性技术和基础研究。推动“三医”核心技术发展,重点鼓励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等“三医”产业技术攻关。突出发展大数据/A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战略性创新资源汇聚行动发展主要指标
对接国家战略和成都部署,以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体系重构,有效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平台、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充分释放创新要素的动力活力。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体系,推进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驻温高校与国际国内一流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发中心合作,积极共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分中心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融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高标准协同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生命科学创新区。以全球眼光和国际标准,加快生命科学创新领域全链条谋划、分层分类立体布局,明确生命科学创新区在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整体规划中的角色分工和功能承担。加快建立资源配置、载体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协同创新机制,找准生命科学创新区在全球下一代“三医+大数据/AI”中的优势、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实施产业功能区提升行动
以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以“人城产”逻辑打造产业社区、高品质科创空间等产业单元,创新提升专业化运营服务能力,着力构建产城融合生态。到2025 年,打造产业社区10 个、建成标准厂房200 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及产业园区配套住房90 万平方米。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新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坚持以新经济新动能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重点布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形态,创新营造新场景,深化培育新主体,加快培植新土壤,协同构建新经济落地生根的新生态。到2025 年,新经济集聚度显著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都市现代农业市场发展主要指标
立足都市现代农业的多元功能,推进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加快构建集农创、农旅、农养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促进都市现代农业高端转型,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数字乡村示范区。到2025年,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花木年销售额超过30 亿元。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现代服务行业发展主要指标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人群全消费需求布局服务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到2025 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30 亿元,占GDP 比重达68%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达55%。

“十四五”时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携手两江新区助力成渝相向发展
强化与重庆两江新区的合作与互动,围绕产业互补经济联动、改革合作创新并进,共同发挥国家级新区示范引领和战略引擎作用,携手共建八大产业联盟,联合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冲刺全国第四增长极、打造对外开放战略高地,建设国家战略安全大后方。

“十四五”时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活力新区”工程主要指标
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难题,遵循“政府主导、政策供给、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逻辑,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系统完备、精准高效的政策体系。

“十四五”时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提高现代产业资源要素集成配置能力
推进要素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改革,推动劳动、土地、资本传统生产要素和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促进战略资源交易、交换、交流,增强对高端要素的运筹和增值能力。

“十四五”时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发展
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集聚度、活跃度、感受度为衡量标准,充分发挥天府中央法务区功能,通过完善法治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对标国际先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更多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构筑新区高质量发展比较优势。

“十四五”时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联动眉山推动成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充分发挥天府新区核心节点优势,以助力同城化为目标导向,以共建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共建成眉科技创新走廊、共建便捷畅达基础设施为重点,推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快速同城,促进国家级新区功能外溢、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共享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红利。

“十四五”时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联动新区”工程发展主要指标
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省、市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新区重要节点作用,突出需求导向,聚焦主攻方向,持续深化与国内、省内、市内重点区域的协作,构建资源互补共享、要素充分流动的协同联动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引领推动“三区一城”协同发展
坚持互利共生、开放协作、相互成就、整体成势,充分发挥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政策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平台优势,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中勇担排头兵。

“十四五”时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中心发展主要指标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以满足居民对商品和服务基本的、升级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国际化、高品质”发展取向,打造消费新场景、拓宽消费新供给、培育消费新形态,全力做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中心。

“十四五”时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制度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深化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加快建设与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市场规则制度体系,推动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